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易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地方。
和澜沧江畔的其他茶山不一样的是,易武不仅仅是一座生产普洱茶原材料的茶山,更是普洱茶重要的加工制作基地。清代以来,由于易武茶山产量大,茶质好,天南海北的茶商都拥挤到这里来了。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在易武出现。其中就包括了曾被御赐“瑞贡天朝”牌匾的“易武车顺号”,据说,易武古镇原来有宝匾五块,如今仅存“瑞贡天朝”这一块金字招牌。在历经了200多年的荣辱兴衰之后,我们再次走近这块宝匾和它背后的故事……
贡茶之乡出瑞品
早在明代后期,普洱茶就被朝廷的封疆大吏看中,把它送进北京城,献给皇帝享用。到了清代,朝廷将普洱茶正式定为“贡茶”,规定每年需上贡3300公斤。当时的易武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镇,唐朝时就被封为“利润城”,由于商贾云集,备受朝廷关注。易武茶山虽然排在六大古茶山中的末位,但茶叶产量最多,影响最大,清代中期被钦定的“贡茶”多出于易武,因而成为远近驰名的“贡茶之乡”。
清朝道光年间,易武车氏家族的世祖车顺来,创办了“车顺号茶庄”,采摘自家茶山大叶种优质生态茶叶,手工制作女儿茶、人头金瓜茶、纱巾紧拧拳茶、半球形沱茶、七子圆饼茶、香竹紧压茶等产品,远销西藏、新疆、港澳台和南洋各地,深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1837年,车顺来参加科举乡试、会试,取得了贡生学位。是年,为报知遇之恩,将自家全手工制作生产的茶叶制品,通过进京城参加殿试时认识的考官送到宫中,道光帝品后,大悦,连赞此茶“汤清醇,味厚酽,回甘久,清心脾,乃铭中之瑞品也”!即书“瑞贡天朝”四字赐誉易武车顺号茶庄,并加封车顺来为“例贡进士品位”,赐官衣、官帽,同时命车顺来每年按规定进贡自家生产的茶叶制品,钦命头品顶戴赴云南呈宣,由云南布政使遣捷勇巴图鲁监制成长七尺三寸二分,宽一尺八寸,厚一寸五分的“瑞贡天朝”金字大匾,恭立于宅院门楣之上。此后几十年,车顺来谨遵皇旨,每年照例将自制的茶叶瑞贡京城,车顺号的茶制品成了清朝廷皇亲国戚们不可缺少的御用饮品,随后被当成国礼馈赠给各国使节从而更加名扬海内外。
而被“车顺号”所传承和保留下的这块“瑞贡天朝”牌匾,也成为中国茶叶史上受皇帝御赐的、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匾额,它为挖掘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老字号换新颜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车顺号已经传给了第五代传人车智洁。这个风度翩翩的男子接手车顺号刚一年多,就在茶叶界享有了极高的盛名和威望,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家族,更是因为他让这个老字号再焕青春。
在普洱茶界,他向来以直言不讳著称,具有颇高学识的他对于自己家族的“贡茶”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现在的“车顺号”,虽然历史久远,却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古旧,反而有一套适应于现代茶业界的经营理念。虽然沿用着传统的制茶工艺,却也引入了现代科学管理的思维:求质不求量的生产经营理念;全面首推一套适用于老字号的诚信、卫生、健康、高品质五星级服务思路;为人要坚持诚信;提倡做茶要始终坚持一个料、不撒面、不拼配、表里如一,决不以绿充青。
他说,他要力求向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以及消费者实事求是地展示当年御用贡茶的风采,向世人沿袭普洱茶最本真的韵味。
为了进一步走向市场,车智洁在北京开的一家规模很大的“车顺号茶庄”即将完成装修,很快就能把“车顺号”展现在北京的面前。他说,既然是“瑞贡天朝”,就一定要开在北京。
正因为现代“车顺号”颇具气贯长虹、一马当先的气势,因此,在普洱茶界颇受敬仰和尊敬。著名的普洱茶人邹家驹、苏芳华等老专家老茶人,不仅评价车顺号的作风是当今普洱茶界的榜样,更对车顺号如今的经营理念赞不绝口。
每天只做2000个茶饼
由于普洱茶的连年热销和近年来普洱茶市场的繁荣昌盛,眼下,不少普洱茶生产厂家都是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规模、增长茶叶产量,以求在这次普洱茶浪潮中能够赚个满钵。
然而“车顺号”却一直恪守着他的规矩。依然不紧不慢地每天约做2000个茶饼,似乎外界的纷扰与“车顺号”丝毫没有关系;为了保证茶的好品质,“车顺号”依然每年只做春茶和秋茶,坚持不做“雨水茶”;尽管“车顺号”的茶在市场上千金难求,但它依旧精挑细选茶的原料,采用古法制茶的作坊式工艺,哪怕年产量不到10吨;
而作为车家后人的车智洁也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受现在所谓“普洱茶市场分析专家”的影响,更没有因为自己是金字招牌的后人而沾沾自喜;
车智洁深知老字号代表的是高品质、是诚信、更是传承和沿袭。因此,他以自己的祖先和家族为荣,他把祖先传下来的这份家族荣耀当成自己的责任,他知道现在的普洱茶浪潮是一次机遇——不是发横财的机遇,而是一个完善自身、发扬老字号的机遇。
当然,最后不得不说到的,就是很多老茶号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本来属于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的商号遭到恶意抢注。车顺号也曾碰上了这样的问题,但经过车智洁多方努力,终于化险为夷。
在茶叶界,还有多少老字号正陷入这样的风波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都知道保护老字号已刻不容缓。
保护老字号,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那杯清香含蓄的茶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