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百科 > 普洱茶种植 >

普洱边境山区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分析

2014-04-04 00:57

  【摘要】本文从普洱市陆稻生产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陆稻二元种植技术的来源以及推广的必要性,从10万亩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的结果分析了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的有效性,对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简单介绍了这一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提出了推广应用前景和措施。对陆稻生产区推广应用这一栽培模式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普洱茶品网 http://www.puercp.com/8/view-1600691.htm
  【关键词】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
  0.概述
  陆稻又称旱稻、旱谷、山谷、地谷等,是一种喜温、耐湿、耐旱、耐瘠,适应于干旱或干旱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的特殊稻种。陆稻在普洱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边疆山区少数民族的主要食粮,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陆稻生产,是保障边疆山区少数民族粮食安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对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具有深远的意义。
  1.项目提出的背景
  普洱市陆稻种植,农民主要采用传统的休闲耕作方式。建国前,种陆稻采取砍森林烧荒,靠自然肥力及烧火灭杂草种源获取收成,砍烧一片种二、三年陆稻即丢荒,群众称为“头年吃火气,二年吃力气(薅草工),三年吃空气”。江城瑶族还有游耕的习惯,即迁居到深山,砍一片森林,种一片陆稻,几年后周围森林砍光了,又迁到另一处深山安家。1949年,播种面积39.8万亩,平均亩产61.3kg。
  建国后,逐步停止毁林开荒,在开梯田、改台地、固定耕地的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和各族农民,创造了多种固定耕地的过渡形式。多采取第一年烧荒种陆稻,第二年种玉米,第三年种杂粮或有利于封闭除草的荞麦、绊牛豆等作物,再转回种陆稻。澜沧县东回乡还创造了间歇轮作,当地称为“霉地”,即播种陆稻后让土地休闲几年,在此期间,每年翻耕五六次,反复诱使草种萌发后翻耕消灭草种,同时促进土壤熟化和提高肥力。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陆稻 “一种两化”(良种、化肥、化除)、“陆稻科技扶贫”、“陆稻丰收计划”、“杂交稻旱种”等项目和栽培技术的推广,陆稻单产得到有效提高,项目区单产达到160kg/亩,但整个陆稻生产仍然处于低水平和不稳定的状态。并且,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迫使他们缩短休闲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到贫瘠的陡坡,侵占林地,导致林木被伐、土壤流失,山区陷入稻作产量低、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依旧的恶性循环之中。
  陆稻二元种植,就是陆稻玉米规格化套种,以陆稻为主,每隔2.5―3.5 米套种双行或单行玉米。陆稻和玉米规格化套种:一是高杆和矮杆作物套种能增加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地力,积累较多的干物质,提高产量;二是陆稻玉米规格化套种后,形成宽窄行带状种植,有利于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玉米产量高;三是玉米在陆稻地的规格化套种,可以适当密植,有利于增产。从示范情况看,该技术的推广,可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高边疆山区农民的科技意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
  2008年,经普洱市农科所申请,由国家财政部列项扶持(云财农[2008]10号文件,“2130106-推广与培训”专项),在普洱市边疆三县(澜沧、西盟、孟连)实施陆稻二元种植示范推广10万亩,配套实施选用良种、规格化套种、科学施肥管理等技术。
  2.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2.1目标任务
  项目拟在澜沧、孟连、西盟三个边境县实施陆稻间种玉米二元结构栽培10万亩;达到每亩较传统单一种植陆稻增产粮食80kg,较2006年项目区陆稻平均单产增20%以上,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6元;在项目实施中培训农民8.5万人次。
  2.2完成情况
  项目在澜沧、孟连、西盟三县的19个乡79个行政村424个村民小组实施,覆盖4.25万户、14.88万人,共推广陆稻间种玉米二元种植技术10.1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1.7%, 开展技术培训9.13万人次。
  3.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
  3.1实行陆稻间种玉米
  3.2选用良种
  项目区全部采用良种,陆稻全部采用新育成良种“粳三”“竹露”、 “思陆选6号”、“云陆52”、等,玉米采用“会单4号”、“耕源早1号”等单交种。
  3.3规格化种植
  陆稻实行点、条播,规格18×15、21×12(cm)等,每亩播2~2.5万丛,基本苗12~15万,做到播种均匀,覆土深度3cm左右。同时,对厢宽大于3米的地每3米种2行玉米,厢宽2-3米的台地在上、下埂各种2行玉米,厢宽小于2米的台地只在外埂种2行玉米。
  3.4合理施肥、科学管理
  陆稻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为原则,每亩施用1吨优质农家肥,播种时每亩用20~30kg普钙作基肥,追肥视土壤肥力、苗情,每亩追尿素5~10kg,其中70%作苗肥、分蘖肥追施,30%作穗肥施用。玉米分苗期、大喇叭口期追肥两次,亩用尿素10公斤,结合施肥进行中耕。
  3.5实施保健栽培
  加强对病、虫、鼠情监测,实行统防统治。
  4.项目实施的效益情况
  4.1经济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每个实施村分好、中、差三个等级,每村各等级抽3户,每户1亩进行实收测产,累计进行711个点测产,结果最高单产达420kg/亩(陆稻328kg、玉米92kg),最低148kg/亩(陆稻108kg、玉米40kg),平均亩产260kg(陆稻212kg、玉米48kg),比2006年项目区平均陆稻单产175kg,亩增85kg,超计划5kg,增48.6%,新增总产864.45万kg,新增产值1642.45万元(稻谷、玉米价都以当年市场价1.9元/kg计,下同),使项目区人均增加粮食58kg,人均增收110元,超计划数84元。
  4.2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土地产出,解决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减少陆稻的种植面积,把部份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3社会效益
  4.3.1项目在实施中对9.13万人次的农民进行了培训,示范了一批良种,推广了一些技术,涌现了一批农民种植能手,达到了在边疆山区进行农业科技普及的目的。
  4.3.2项目实施不仅让农民收到稻谷(口粮),且每亩多收了48kg左右的玉米,为养殖业提供了饲料,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新途经。
  4.3.3项目推广改变了我市边境民族地区陆稻种植依靠扩大面积获得增产的粗放种植方式,让陆稻生产走上了依靠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发展之路。项目实施后最根本的是人的观念变了,意识更新了。
  5.项目的评价
  (1)项目共推广陆稻间种玉米二元种植技术10.17万亩,新增总产864.45万kg,新增产值1642.45万元,使项目区人均增加粮食58kg,人均增收110元,超计划数84元。项目于2009年1月通过普洱市农业专家组的鉴定验收,同年5月获云南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2010年云南省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普洱市也经历了八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作为普洱市政府提出的主要抗旱救灾项目之一,起到了重要的增产增收作用。
  (2)在项目实施中,组织了三个县、9个点、270个农户参与对项目评价,在回答“你认为二元结构种植比单种陆稻是好还是差?”时,有262户回答“好”,占97%;在回答“你认为陆稻间种玉米总产量比单种陆稻高还是低?”时,有265户回答“陆稻间种玉米产量(下转第257页)(上接第295页)高”,占98%;在回答“你认为哪种种植方式好?”时,有256户回答“间种”,占94.8%。充分说明农民对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是接受的,增产、增收效果是明显的。
  (3)从三个县、9个点、5个处理的试验情况看,亩产以净种玉米的410.6kg为高,依次是:3.5米间二行玉米360.6kg,2.5米间二行玉米350.5kg,三米间二行玉米337.2kg,净种陆稻为最低237.1kg。这也充分表明:不是因为陆稻产量高才种陆稻,也不是因为间种产量高才间种,之所以种陆稻是因为边境山区农民生活离不开陆稻,间种是因为能获得增产、增收。
  6.推广应用前景及措施
  陆稻二元种植技术,可以在陆稻生产区推广应用,特别在我市西南边缘澜沧、孟连、西盟等陆稻主产区,推广陆稻二元种植技术,一是增产明显,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收获的玉米作为饲料用于养殖业,带动养殖业发展,可以解决农民的吃肉问题。因此,农民迫切需要这项技术的推广普及,这一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面积将逐步扩大。
  措施:
  (1)做好宣传培训,扩大影响,增加覆盖面,使陆稻二元种植技术在边疆山区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2)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进一步做好陆稻二元种植技术的总结、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加符合边疆农业发展的需要。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 > 普洱茶百科 > 普洱茶种植 >
电话:13859366756网微信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