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茶树碧蛾蜡蝉的寄主植物、危害特点、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普洱茶品网 http://www.puercp.com/8/view-3722108.htm
关键词:茶树碧蛾蜡蝉;危害;发生规律;防治
云南普洱具有悠久的茶树栽培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历史上的普洱府所在地为滇南地区茶叶交易中心,形成了独具品味和加工工艺的“普洱茶”。但普洱茶区地处滇西南,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暖气候,雾多露重,适合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多种病虫害成为茶叶生产上的大敌,严重影响茶叶生产,其中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ctissima)就是普洱茶园中一种重要害虫之一,且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由于碧蛾蜡蝉的危害,大大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有关碧蛾蜡蝉的研究,在湖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已有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报道,但在云南普洱,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当地碧蛾蜡蝉的寄主植物、危害特点、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今后茶农开展碧蛾蜡蝉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寄主植物
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ctissima)属同翅目,蛾蜡蝉科,又名茶蛾蜡蝉、绿蛾蜡蝉、黄翅羽衣、桔白蜡虫。在当地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柑桔、柚子、番石榴、无花果、柿子等果树和美洲合欢、小叶女贞、紫薇、黄叶假连翘、香樟、石楠等多种园林花木。
2 危害特点
在茶园中,以成虫和若虫在茶树丛面、嫩枝及嫩叶背面吸取汁液进行危害,致使新梢生长迟缓,芽叶质量降低。雌虫产卵时会刺伤嫩茎皮层,严重时使嫩茎枯死。若虫分泌蜡丝,严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絮状物,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此外,该虫的分泌物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大大影响茶树的生长。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 体长6~8mm,翅展18~21mm,体和前翅粉绿色,顶角钝圆,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翅脉黄色,前缘有赤褐色狭边,不用时盖于体背如屋脊状;后翅灰白色,半透明。
3.2 卵 长约1.3mm,乳白色,近圆锥形末端有一鱼鳍状突起。
3.3 若虫 长成后体长5~6mm,淡绿色,胸腹部被白色蜡质絮状物,腹末有一束绢丝状蜡质长毛。
4 发生规律
以卵越冬,也有的以成虫越冬。目前在普洱市1年发生2代。一般若虫发生期 4~10月,第1代成虫6~7月发生,第2代成虫l1~12月发生,卵产于茶树中下部新梢皮层组织内。若虫大多群聚在茶树茎干、叶背和茶果上进行危害,若虫会分泌大量的白色蜡絮覆盖身体,使整个虫体本身看起来呈白色,一般不活动,受到惊扰后,会弹跳逃走至别处取食危害。成虫大多几头或数十头停歇在枝干上,受到外界干扰时,会迅速飞走。
5 防治措施
目前,在防治上主要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
5.1 加强测报工作 冬后春初进行越冬虫源基数调查,特别注意检查周围种植的果树、园林花木的虫源越冬情况,根据虫源基数,分析当年虫情发生趋势。
5.2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加强农业防治 做好清园工作,及时中耕除草,秋冬季节清园时注意剪去枯枝和有虫枝条,集中烧毁,防止成虫产卵。及时合理分批多次进行采摘,有效控制碧蛾蜡蝉的危害。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茶树的抗性。在茶园周围,尽量不要种植碧蛾蜡蝉危害严重的那些果树和园林树种,这样可减轻碧蛾蜡蝉的交叉感染。
5.3 人工防治 在若虫危害初期,进行人工捕杀或修剪。
5.4 药剂防治 通过药效试验发现,该虫对药剂的抗性较强,有的杀虫剂对其没有效果,但敌杀死、氧化乐果防效较好。由于该虫体特别是若虫被有蜡粉,在防治时,最好加入少量的洗衣粉或机油,可显著提高防效。
6 总结
茶叶是一种特殊的传统保健饮料,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成成品,所以对农药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为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提高茶叶的质量,在防治中,茶农应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为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充分利用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减轻茶叶农药残留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对我国茶叶生产向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稿:2012-06-23)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