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普洱茶是万万不能的。”这是最近听到的有关普洱茶的俏皮话。它表明,普洱茶不但渗透到了普通人的生活,而且让很多人对普洱茶产生了某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感。2007年之后,普洱茶逐渐回归理性,到现在呈现恢复性增长之势,而普洱茶的教育问题又被“旧事重提”:如何认识普洱茶?撰者认为,当全民普洱已成为现实,普洱茶的教育方式就变得灵活多样。恰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也就有普洱课堂。想了解普洱茶的人,只需花一点点时间,就可打开普洱茶之门。换句话说,普洱茶的教育课堂是开放的。
普洱茶品网 http://www.puercp.com/7/view-3028964.htm
课堂一:普洱峰会
学生:决策者、高层人士、学者
在各种“会”中,“峰会”令人精神振奋。提到“峰会”,我们会首先想到每年世界八国首脑会议“峰会”,也会使人想到每年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号称世界经济“峰会”。“峰”,就是“高峰”、“顶峰”之意,亦即“权威”之意。“峰”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先锋”和“尖锋”,也就是“领先”和“敏锐”的意思。有句话叫山高人为峰,所以峰会也可看作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
普洱茶峰会,是从宏观和战略的角度探讨普洱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无疑是高端学习班。这是普洱茶教育的方法论,普通消费者可能没有兴趣,但是作为普洱茶产业的代表者、领头人和决策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争鸣从峰会中学习,把脉普洱茶的发展动向,达成共识,为普洱茶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过去五年,有影响的普洱茶峰会并不多,而且没有延续下去。最近,有茶人提议,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是G20,普洱茶有没有一个T20?也就是说,集中更多的智慧,把T20办成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
课堂二:专家教授讲座
学生:企业主、消费者、茶友
2011年1月,云南普洱茶协会举办了一次知识讲座,茶人、学者、媒体和普洱茶代表企业都参与了这次活动。讲座的嘉宾都是教授级的,讲解的主题涉及到普洱茶产销、创新、食品安全等等,涵盖产业的方方面面,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类似的讲座,协会等组织不定期举办,让商家和厂家对普洱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商家,讲座让他们不要局限站在营销和市场的单一角度思考普洱茶,而更应该换位思考如何从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出发,做好普洱茶的生产和创新,挖掘产品的赢利点,企业与企业如何形成整体合力。对于普通消费者,也可从讲座中学到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了解普洱茶和中国茶文化。
近年,普洱茶人的讲座也办得风生水起。很多知名茶人拥有无数忠实粉丝,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捧,受众面和传播速度都很广。邓时海、池宗宪的讲座尤其引人注目,也更深入人心。过去,普洱茶专家一抓一大把,现在普洱茶回归理性,很多专家突然消失,留下来的专家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消费者同样变得理性,学会了分辨,普洱茶的专家教授讲座来得正是时候。刘勤晋、骆少君、邵宛芳、周红杰等学院派茶人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茶人黄刚每周定期举行普洱茶免费讲座,主要内容有:普洱茶发展简要历史,普洱茶基本常识,辨识、品鉴普洱茶的基本方法,对普洱茶市场的基本看法等。现场还可品饮普洱茶,不限人数。
课堂三:普洱茶学院
学生:大学生、科研人员、创业者
这是普洱茶的系统教育工程,也即是科班和精英教育,以云南农业大学的龙润普洱茶学院为代表。龙润普洱茶学院于2006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建于1972年的茶学专业,是云南农业大学与知名企业“龙润集团”共同创建的服务云南优势产业的特色学院,构建普洱茶研发创新团队。普洱茶产业的生力军,就来自普洱茶学院。
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鲜明的传统学科,也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茶叶既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云南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一直把茶叶视为生命。茶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一批又一批人来接力完成。
而全国不少农业大学都设有茶学系,作为茶品的杰出代表,普洱茶自然也被纳入教学之中。农业院校,是正统正规的普洱茶教育基地。
课堂四:培训班
学生:不同层次的人
培训班虽然没有大学教育那样系统全面,但对于那些希望在短期内了解普洱茶的人,培训班的效果值得肯定。受限于学时和学员时间,培训班培训的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比如有专门的茶艺培训班、技能培训班、茶文化培训班,各培训班的主题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满足了对普洱茶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茶艺师培训,着眼点是职业培训。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普洱茶培训班多如牛毛,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这表明,普洱茶需要教育,普洱茶教育的受众面也非常之广。
除了免费讲座,黄刚还举办更注重“实战”的收费培训班。培训班不定期举办,每期人数不超过6人,需提前报名预约,每期安排五次讲习。收费标准为1000元/人。课程内容有:熟茶工艺,勐海系、下关系及昆明系第阶段熟茶的区别与品鉴、熟茶随时间及仓储环境的变化,第一、二、三、四阶段熟茶的品鉴,等等。
课堂五:茶会
学生:普洱茶门外汉及发烧友
品茗茶滋味,余香绕心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茶友是城市圈子中一个特别而个性独具的群体。斗茶会、品茗会、茶友沙龙,是茶友交流的载体和媒介。与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追求不同,茶友更喜欢闹中求静,删繁就简,追求细微的品饮体验和精神上的宁静愉悦,他们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和审美之心。
在广州、济南、杭州、厦门、北京、上海、成都等“茶气”相对浓郁的城市,茶友众多,他们经常斗茶,辨别品质高下,或是品茗,交流喝茶心得。杭州的“武林茶会”、北京的“无我茶会”等,已有相当口碑。资深粉丝对普洱茶的理解越来越深,而对普洱茶感兴趣的门外汉也大受影响,很快变成普洱茶粉丝。以茶会友,城市茶友群体越来越壮大,在这个群体里,名位、金钱都被淡化,茶友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平等和尊严。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互相学习与聆听,有助于对普洱茶知识的获取与认可。
课堂六:茶博会
学生:茶商、市民
茶博会是中国茶产业的衍生物,是展会经济的新力量。香港、澳门、广州、北京、东莞、深圳、厦门、昆明等城市都举办过茶博会,不少城市每年定期举办,广州茶博会成为茶业第一展,影响力波及国内外,是中国茶市的风向标。香港国际茶博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茶界举足轻重,已形成品牌效应。茶博会,也是茶商、市民学习了解普洱茶的绝好机会。
参观茶博会,市民不但可以欣赏到优雅的茶道表演,还可以品尝到口味醇正的普洱茶,也可以参加茶博会的其他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之中,你可以了解普洱茶的基本知识和文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普洱茶。而商家既是普洱茶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受教育者。一方面,他们要向消费者
宣传和讲解普洱茶,有心的商家会印制普洱茶知识小册子,发放给参观者。另一方面,也可打探普洱茶风向,学习其他企业的做法,从产业的角度思考普洱茶的教育问题。
课堂七:家庭
学生:家庭成员及亲友
家庭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承担着多重功能,教育即是其一。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也对其他成员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说,家庭,也可以成为普洱茶教育的课堂。
想想看,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位喜欢喝普洱茶,那么其他成员耳闻目染,或多或少对茶有所接触和了解,在情感和心理上很容易接受普洱茶。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爱茶之人,不少是受家庭环境影响而对茶产生了某种精神依赖和眷念。在家庭,茶代表着社交礼仪和优雅的生活方式,散发出健康和美的气息,对从未喝茶的孩子来说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对普洱茶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那么这种教育是令人愉悦的。同时,家庭也是亲朋好友联系的纽带,在一次次随意或正式的品茶活动中,也会深刻领悟普洱茶的教育。
此外,普洱茶的课堂还有网络和书店等等。只要会上网,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通过搜索解决。普洱茶网络教育,本期“独家关注”另文表述。而很多大型书店都设有普洱茶专柜,让消费者从书中了解普洱茶。当然,规范和出版普洱茶图书,是普洱茶教育工程中的一件大事。
链接:中国茶叶教育史
准备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茶叶发展相当旺盛,与海外的贸易也更为频繁。清光绪年间,当日寸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茶和丝绸,而外国进口商品的种类很多,为达到进出口的平衡,再加上当时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的茶叶的冲击,中国茶叶出口越来越少,朝野上下及一些社会名流感到科学技术的落后,就上奏朝廷,要兴办学校。于是当时的朝廷一方面选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另一方面在国内建立初等、中等茶业学校,培养人才。1899年,在湖北成立农务学堂设茶务课,这是中国最早设茶学课的学校。
起步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安徽祈门成立了专业的茶叶研究机构,并于1936年2月召开了全国茶叶学术研讨会,针对当时的茶叶技术问题开展研讨,同年在中山大学成立了杀蔗部。1940年在西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建立了茶叶系和茶叶专修科。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在茶业界留下声望的人物,例如现代“茶圣”吴觉农,茶界泰斗张天福等。至此,我国的茶学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标志着王见代茶学研究的起步。
初步发展: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安徽农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农学院、西南农学院、湖南农学院等相继创办茶叶专业。1958年在杭州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志着茶学研究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出版了系列茶学专业教材,开始培养学士学位本科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进入21世纪,茶学职业教育开始飞速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