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属于哪种发酵方式?
有人说普洱茶是属于后发酵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在良好的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后熟作用。那普洱茶发酵属于哪种技术呢?无可厚非的说普洱茶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与现今的发酵工程有很大差距。技术创新除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一种“渥堆”——即快速人丁发酵方法外,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而这种“渥堆”方法的出现,也只限于普洱茶熟茶的制作范畴。普洱茶传统制茶的主流——现今称之的“生茶”,即自然发酵的普洱茶仍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对于普洱茶发酵属于哪种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说法:
普洱茶从发酵形式上划分,属于固态发酵;从发酵工艺流程上划分,属于连续发酵;从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划分,可分为:先是有氧发酵,后是厌氧发酵。
1、固态发酵——普洱茶独特的发酵方式
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的产品很多。现在熟知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等。但这些发酵食品基本都破坏了发酵底物,它们更多的注重固态发酵后的衍生物——即蒸馏酒液。因此,这种发酵方法对发酵底物改变很大,几乎是“摧毁”性的,可谓“一场革命”。
普洱茶发酵属于哪种技术呢?它也属于固态发酵,可它却一直与发酵底物“荣辱与共”。极少对发酵底物外形进行破坏。这就使普洱茶的固态发酵与其它很多发酵食品的固态发酵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酒类产品的固态发酵最终脱离了发酵底物的“原形”,对发酵底物的“结局”可以忽略不记。但普洱茶则始终与发酵底物相互依存,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保留普洱茶原始架构下进行。因此,当我们细心观察一个陈年的普洱茶饼时,除了感觉到茶叶颜色的变化,几乎看不到茶叶条索,包括内涵物质的变化。换句话说,普洱茶的同态发酵是“静悄悄的、渐进式的一场变革”,而非发酵底物的“一场革命”。
2、连续发酵——普洱茶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
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制作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爷爷制茶,孙子卖茶。这个习俗实际上告诉我们,普洱茶的陈化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这个陈化过程就是连续发酵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个连续发酵,普洱茶才有“越陈越香”的美誉。
习惯上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转变”。一饼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其苦涩味较重,但是存放至一定的年份,比如二十年以上,其苦涩味消失,换来的是一种甘甜、一种陈香或一种令人心清气爽的别样体验。如果能够品尝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其品尝后的感受更是难于用语言表述。这都是普洱茶的连续发酵——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所至。
普洱茶的连续发酵也创造了两种奇迹:一是造就了“越陈越香”的品质;二是连续发酵的时间可延续一百年以上。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留完好无缺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和普洱茶膏上就可证明这点。
3、有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转化——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
普洱茶是延续千年制作工艺的茶品。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的科技工作者发明了“渥堆发酵”这一快速发酵方法。但传统的制茶方法(即现代人称之的“生茶”)仍是普洱茶制作的丰流。而且,普洱茶的极品基本部来自于这部分产品。普洱茶发酵属于哪种技术呢?而传统的制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主要体现在普洱荣初制阶段,即晒青阶段。它包括①茶叶揉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在这个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一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型,即团、饼、沱、砖等,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便于后续的持续发酵,也是连接发酵的延续。普洱茶界习惯上称谓的“后发酵”就是指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后的长期陈化过程。
关于普洱茶发酵属于哪种技术就简介到这,希望本文的讲解对想了解这一知识的朋友有所帮助,现在的普洱熟茶都是经过渥堆发酵的。茶叶有分是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这三种,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对应茶叶。提醒胃不好的茶友,不要选择普洱生茶而是要选择具有养胃、暖胃功效的熟茶。
普洱茶——发酵食品中的巅峰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发酵食品中,我们习惯上将酿酒类部分产品视为传统发酵技术的巅峰,如白酒类中的茅台酒、葡萄酒类的拉菲酒等。但却忽略了另一个传统发酵技术的巅峰——普洱茶。
远古的时候,古代埃及人就学会了用谷物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他们将捣碎的小麦粉掺水调制成面团,直接在炉上烤成的圆圆的、又干又硬的薄饼。但是有一天,一些没有来得及烤制的面团剩余下来,这些面团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自然发酵。当他们将这些剩余的发酵面团放入炉中烘烤后,意外发生了:一种松软喷香而又富有弹性的食品——面包出现了。它是人类食品中第一个发酵食品。
而后,中国人的祖先又从发霉的谷物中发现一种特殊物质——酒曲。随后他们又将酒曲与谷物搅拌一些发酵酿酒。酒曲的出现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复合酶制剂。欧洲人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我国的酒曲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
这样,由面包与酿酒形成两种发酵方法,就成为最基本的发酵模型。将这种方法延伸,人类又发明了多种用于食品发酵的方法。搭建了发酵食品的框架与概念。在现存国际已公布的发酵食品名录中,我们发现有五个领域形成了发酵食品集群:
酒精饮料:如蒸馏酒、黄酒、果酒、啤酒等;
乳制品:如酸奶、酸性奶油、马奶酒、干酪等;
豆制品:如豆腐乳、豆豉、纳豆等;
发酵蔬菜:如泡菜、酸菜等;
调味品,如醋、黄酱、酱油、甜味剂(如天冬甜味精)、增味剂、味精等。
发酵食品是食品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占比重很大的食品体系。在今天的饮食中,我们每天最少与两种以上的发酵食品发生联系。
在这其中,有一种发酵食品是被遗漏的,那就是普洱茶。普洱茶不仅是发酵食品,而且也是发酵食品中最经典、最具发酵特色的茶品。普洱茶属于发酵茶类中的一种。就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普洱茶、红茶、千两茶、康砖等视为发酵食品中第六个集群——发酵茶类。显然,在这个集群中,普洱茶是发酵食品中集大成的代表。
一、为什么要发酵?发酵的的几种类型
1、发酵的定义
发酵作为一种现象,虽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但在过去一直存在只知道发酵方法而不懂得其原理,对它真正的科学解释却是近200年来的事。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葛(LouisPasteur)成功的发现发酵作用的原理。他在微生物研究中发现,空气中散播着无数菌类,其中有一种酵母菌,若落在适宜的环境中,便会进行缺氧呼吸,把糖分解后,使之产生二氧化碳及酒精。这种菌若落在面团中,二氧化碳气体会使面团发胀,从而制成松软的面包。这项发现为面包制造业揭开了古埃及留传下来的神秘之谜。现代烘焙教科书将面包定义为:面包是一种经过发酵的烘焙食品。它是以小麦粉、酵母、盐、和水为基本原料,添加适量的糖、油脂、乳品、鸡蛋、果料、添加剂等,经过搅拌、发酵、成型、醒发、烘焙而制成的组织松软的方便食品。
英语中发酵一词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过去,科学家们习惯将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
我们现在所指的发酵,与早先的概念也有不同。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酵产物是指在反应过程当中或反应到达终点时所产生的能够调节代谢使之达到平衡的物质。实际上,发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种,只不过呼吸作用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发酵最终是获得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因而,现代科学对发酵的定义是: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培养和化学变化,大量产生和积累专门的代谢产物的反应过程。
如何理解呢?
我们知道,有机物被生物体氧化降解成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统称为生物氧化。微生物生理学把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和发酵,呼吸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发酵是生物氧化的一种方式。
发酵过程中的生物氧化方式是在没有外源最终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细胞对能源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与内源的(已经经过该细胞代谢的)有机化合物的还原相耦合,一般并不发生经包含细胞色素等的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传递和电子传递磷酸化,而是通过底物(激酶的底物)水平磷酸化来获得代谢能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能源有机化合物释放的电子的一级电子载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以NADH的形式直接将电子交给内源的有机电子受体而再生成NAD,同时将后者还原成发酵产物(不完全氧化的产物)。
细胞中的NAD是有限的,如果作为一级电子载体的辅酶NAD不能得到再生,就不能被回用,有效的电子载体就会愈来愈少,脱氢反应就不能持续进行下去了。因此辅酶NAD的再生是生物氧化(包括发酵)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
因此,更简单的解释就是——发酵是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2、为什么要发酵?
发酵是人类巧妙地利用微生物,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并产生新的独特风味的过程。
实际上,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
发酵时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度。如肉和奶等动物性食品,在发酵过程中就可将原有的蛋白质进行分解,易于消化吸收,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所以发酵食品是人体所需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
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
如发酵后的馒头、面包就比大饼、面条等没有发酵的食物营养更丰富,原因就在于所使用的酵母。实验证明,酵母不仅改变了面团结构,让它们变得更松软好吃,同时,酵母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酶类。每1千克干酵母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5千克大米、2千克大豆或2.5千克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因此,馒头、面包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比大饼、面条要高出3~4倍,蛋白质增加近2倍。发酵后的酵母还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酵母里的硒、铬等矿物质能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动脉硬化,并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发酵后的面包与馒头,使面粉里原有的一种影响钙、镁、铁等元素吸收的植酸被分解,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发酵食品中甜面酱及米醋等食品,它们当中富含苏氨酸等成分,可以防止记忆力减退。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发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它们也能达到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之效果。
至于发酵类的豆制品,包括豆瓣酱、酱油、豆豉、腐乳等。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液中的血栓等物,起到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之功效。豆类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合成,这样可使骨骼强壮,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酸牛奶、奶酪含有乳酸菌等成分,能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还含有可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物质,又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有效地预防癌症。所以,经常食用酸牛奶,可以增加营养,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及癌症,降低胆固醇。利用乳酸菌来发酵的食品,其任何一种东西均可调整肠腔内菌群的平衡,增加肠蠕动,使大便保持通畅,预防大肠癌等的发生。
发酵的几种类型
发酵是当今最前沿的高科技领域。如果说过去的发酵是一种单一、落后的技术手段的话,那么今天的发酵则上升到发酵工程。其涉及的行业已不局限于食品,而是应用于农业、医药、酿造、食品及化工等多个领域。它属于生物工程的范畴,是生物工程五大组成部分中的一项,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
在这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结果,大多需要通过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来实现产业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中所需要的酶,往往是通过酶工程来获得;酶工程中酶的生产,一般要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进行。由此可见,发酵工程在生物工程领域内与各个分支之间存在着交叉渗透的现象。
发酵工程是目前国际社会中最前沿的高科技领域。我们可根据它发酵的特点和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要,将发酵分成若干类型:
1,按发酵原料来区分:糖类物质发酵、石油发酵及废水发酵等类型。
2,按发酵产物来区分:如氨基酸发酵、有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酒精发酵、维生素发酵等。
3,按发酵形式来区分,有固态发酵和深层液体发酵。
4,按发酵工艺流程区分,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和流加发酵。
5,按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来分,可分为厌氧发酵和通风发酵两大类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发酵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一个包括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
我们这里谈到的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
现代发酵工程不但生产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而且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生产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在化学工业上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
二、普洱茶属于哪一种?
首先应当确定的是,普洱茶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它与我们现今的发酵工程还有很大的差距。它的制作主流一直沿袭传统的制茶方法与发酵模式。这方面的技术创新,除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一种“渥堆”——即快速人工发酵方法外,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而这种“渥堆”方法的出现,也只限于普洱茶熟茶的制作范畴。普洱茶传统制茶的主流——现今称之的“生茶”,即自然发酵的普洱茶仍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因此,就这方面而言:
普洱茶从发酵形式上划分,属于固态发酵;
普洱茶从发酵工艺流程上划分,属于连续发酵;
普洱茶从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划分,可分为:先是有氧发酵,后是厌氧发酵。
我们说普洱茶是最典型的发酵食品主要依据上述这三方面的理由。
固态发酵——普洱茶独特的发酵方式
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的产品很多。如我们现在熟知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等。但这些发酵食品基本都破坏了发酵底物,它们更多的注重固态发酵后的衍生物——即蒸馏酒液。因此,这种发酵方法对发酵底物改变很大,几乎是“摧毁”性的,可谓“一场革命”。
但普洱茶却不同。虽然它也属于固态发酵,可它却一直与发酵底物“荣辱与共”。极少对发酵底物外形进行破坏。这就使普洱茶的固态发酵与其它很多发酵食品的固态发酵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酒类产品的固态发酵最终脱离了发酵底物的“原形”,对发酵底物的“结局”可以忽略不记。但普洱茶则始终与发酵底物相互依存,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保留普洱茶原始架构下进行。因此,当我们细心观察一个陈年的普洱茶饼时,除了感觉到茶叶颜色的变化,几乎看不到茶叶条索,包括内涵物质的变化。换句话说,普洱茶的固态发酵是“静悄悄的、渐进式的一场变革”,而非发酵底物的“一场革命”。如果不是冲泡品尝,仅从外观体验,很难发现发酵对其产生的作用。
因此,普洱茶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态发酵,是历史上延续下来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独特发酵方法。
那么,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固态发酵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具备原生态最基本的要素。保留物质的原始状态,让人们对它最初的形态有直观的感受,体验它的原始风貌,这在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中极少见到;
其次,能够保留原始形态也证明其发酵的过程(包括加工的过程)必定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如果是高温高湿,必然对普洱茶的茶叶外观产生极大的破坏。普洱茶的发酵使其产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有一个前提,既外观形态变化不大,真正改变的是它的内在品质。当然,这里附带说明一点,普洱茶近几年的加工也存在一些弊端,一部分企业为了加大产量,竟舍弃晒青的方法,改用更便捷的烘青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没对普洱茶的外观产生破坏作用,但却因加工温度过高,使微生物与酶“失活”,造成普洱茶发酵“受阻”。因为普洱茶是依靠发酵才能达到“上乘”的佳品。失去了微生物和酶,发酵便成了“空中楼阁”。我们之所以称普洱茶是最典型的固态发酵的杰作,其关键点在于发酵决定了普洱茶是“变的艺术”。而烘青终止了普洱茶的发酵,使其“不变”或走向“霉变”,则失掉普洱茶的精髓;
再次,普洱茶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不同的选叶标准、不同的加工方法,再加上云南众多的茶区原有的“一山一茶、一茶一味”特点。让我们体验到普洱茶背后的文化属性。如果不是普洱茶特有的固态发酵方法,我们很难领略到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对普洱茶独特制法。因此,我们经常说,普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连续发酵——普洱茶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
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制作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爷爷制茶,孙子卖茶。这个习俗实际上告诉我们,普洱茶的陈化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这个陈化过程就是连续发酵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个连续发酵,普洱茶才有“越陈越香”的美誉。
我们习惯上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转变”。一饼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其苦涩味较重,但是存放至一定的年份,比如二十年以上,其苦涩味消失,换来的是一种甘甜、一种沉香或一种令人心清气爽的别样体验。如果能够品尝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其品尝后的感受更是难于用语言表述。这都是普洱茶的连续发酵——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所至。
普洱茶的连续发酵也创造了两种奇迹:一是造就了“越陈越香”的品质;二是连续发酵的时间可延续一百年以上。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另保留完好无缺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和普洱茶膏上就可证明这点。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魅力,造就了普洱茶有一个特殊的发烧友阶层。这个阶层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都储存一定量的普洱茶。而且,这种存储不是简单意义地将收购来的普洱茶堆在仓库“一丢了事”。而是细心观察不同仓储条件、不同的温湿度对普洱茶后续的发酵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实际上,由发烧友而形成的“存茶大军”也参与了普洱茶连续发酵的过程。这在发酵食品中,与酒类(白酒和红酒)发烧友一起,形成特有的“绝代双雄”。就这个层面上而言,我们也可将普洱茶视为发酵食品中另一个巅峰。
有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转化——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
普洱茶是延续千年制作工艺的茶品。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的科技工作者发明了“渥堆发酵”这一快速发酵方法。但传统的制茶方法(即现代人称之的“生茶”)仍是普洱茶制作的主流。而且,普洱茶的极品基本都来自于这部分产品。
传统的制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即晒青阶段。它包括①茶叶采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在这个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在这一阶段,普洱茶的“揉捻”显得尤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同时,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低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即有氧发酵。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型,即团、饼、沱、砖等。这样做目的,不仅便于后续的持续发酵,也是连接发酵的延续。普洱茶界习惯上称谓的“后发酵”就是指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后的长期陈化过程。
紧压成型后普洱茶的发酵与前面有氧发酵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有氧发酵主要针对的是散形茶。紧压成型后的普洱茶的发酵则进入到厌氧发酵阶段。因为茶叶在紧压成型后,除了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是缺氧状态,这恰恰有利于厌氧发酵的发生;因此,普洱茶的“后发酵”基本借助的都是紧压成型的方式。
其次,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因此,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陈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团、饼、沱等紧压成型模式出现,极少见到散形茶。因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发酵的过程,缺少厌氧发酵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续的演变呈碳化的趋势。
三、普洱茶的发酵改变了什么?
普洱茶的发酵与白酒类发酵有一个显著不同。白酒类发酵在蒸馏酒完成之后,转为液态发酵阶段,其酒体的外观改变不是很大的。如果不是酒类产品外包装标注年份或出厂日期,我们很难判断酒体的陈化年份。
但普洱茶不同。无论是它的外观还是内在品质都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愿将其称为“从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原因。
在传统品鉴普洱茶的方法中,我们习惯从茶叶外观颜色、茶叶冲泡后汤色的变化、茶叶冲泡后叶底的变化、茶叶香气的变化、茶叶品尝中口感的变化等五个方面来加以鉴别。虽然这五个方面都属于感官审评范畴,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探寻普洱茶的从最初的选料到制作,包括后来的持续发酵及发酵条件等诸多因素一一评判。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茶叶外观颜色的变化
普洱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固态发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普洱茶发酵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没有将其冲泡品饮之前,我们从茶叶的外观颜色就可以观察到发酵时间的长短。
如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主要指生茶),其外观颜色呈灰绿色,甚至有点灰白。这是因为普洱茶前期制作过程中的有氧发酵,使茶叶中的叶绿素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产生水解。因此,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的外观颜色不可能呈现墨绿色或翠绿色,如果有,则证明前期工艺不是晒青工艺,却是烘青工艺。因为烘青工艺是绿茶工艺,借助烘青中的高温将茶叶中的“酶”摧毁,保留叶绿素,使茶叶不产生酶促氧化的过程。
普洱茶(主要指团、饼、沱、砖)制作的最初,其外观颜色呈暗青色,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颜色出现明显的变化,具体是:暗青色—→灰青色—→灰浅红色—→浅红色—→褐色—→深褐色。
当普洱茶外观颜色达到深褐色后,大约陈化期需要在五十年以上(湿仓茶除外)。之后的颜色变化将一直停留在深褐色中,无论是七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深褐色的外观始终保留,变化不大。
有一点需要提示的,普洱茶外观颜色的改变有时间的条件,也有陈化环境的影响。我们目前还不能给出颜色变化的时间表,就因为陈化环境(也可称为仓储条件),是普洱茶后发酵非常重要的条件。如在广东与香港陈化普洱茶与东北地区相比,其陈化的速度显然会快的很多。
茶叶冲泡后汤色的变化
普洱茶的发酵也可从茶叶冲泡后茶汤颜色的变化感受其发酵的效果。这种茶汤颜色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茶叶色素不同周期的演变。即:浅黄色—→黄色—→金黄色—→橘黄—→玫瑰红—→红褐色—→褐色—→葡萄酒红—→宝石红。
普洱茶冲泡后的茶汤呈现宝石红时,其普洱茶的陈化周期大约在五十年以上。
普洱茶茶色素的演变也是普洱茶发酵所致。
在普洱茶第一个发酵阶段,即有氧发酵。普洱茶中含有大量的(达干物比重30%)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作用下,极易被分解为多酚化合物。在这个阶段的发酵中,当茶叶的液泡在“重力揉捻”下破裂时,儿茶素迅速氧化,产生两种主要的色素基团,即茶红素和茶黄素。多酚氧化酶主要作用于儿茶素,产生茶黄素,而过氧化物酶主要产生茶红素。这是酶促氧化的结果。
在普洱茶第二个发酵阶段,即厌氧发酵。普洱茶的色素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过去,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机理,确定茶色素的演化“路径”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既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个过程说明,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桔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桔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竞一点点红亮起来,其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茶叶冲泡后叶底的变化
新制作出的普洱生茶在冲泡后,其叶底呈现墨绿色,而陈化二十年的普洱茶的叶底则显露出暗红色,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叶底则是褐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年份的普洱茶,其叶底有一个相同特点,即茶叶条索完整,叶片肥厚,富有弹性。
而陈化七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叶底与上述年份的普洱茶叶底有一个明显不同,在冲泡至十五泡以后,茶叶的条索依然完整,依然富有弹性,但唯独不同的是,叶片的肥厚不见了,取代的是叶片较薄,甚至呈现近似“蝉翼(知了的翅膀)”般的半透明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普洱茶发酵中出现的膏化现象所致。
普洱茶发酵的终极阶段一般都会出现膏化现象。这是因为普洱茶在厌氧发酵阶段,茶多酚指标迅速衰减。这种衰减的过程并没有使普洱茶最终走向霉变。相反,它是将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并导致大量具备营养价值的衍生物的出现。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不是简单的茶膏概念,而是依存于固态形状下,将可降解与分解的物质充分转化。在我们细心品尝一款老茶中可以发现,除了粗纤维物外,其它的则伴随冲泡次数的增加,大量的物质都做为水溶物被“提取”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普洱老茶中“号级茶”与“印级茶”特别耐泡,汤色红艳持久的原因。
4、香气的变化
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普洱茶的后续发酵,即陈化的过程,对普洱茶香气的产生与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不同年份普洱茶芳香类物质检测中,发现了多种甲氧基苯类物质,这是因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乙-甲氧基-4-乙基苯等由微生物转移甲氧基阳形成的,是微生物发酵和氧化而形成的物质。
换句话说,普洱茶香气的生成与绿茶与乌龙茶高温提香不同,它是通过生物酶降解产生芳香类物质的过程。这是一条与高温提香截然相反的“路径”。即:微生物—→酶—→脂—→芳香类物质。
这种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脂又产芳香类物质的“路径”,是忌高温的过程,突出体现普洱茶独有的陈化机理。
正因为这一点,普洱茶的香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普洱茶陈化的过程产生有续变化。以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为例,在发酵的最初阶段,普洱茶的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发酵进展到一定阶段,其香气偏重于栗香或木香等;当发酵转入深度时,则会体现较明显的枣香或浓郁的果糖香;在发酵达到成熟并趋于稳定时,会出现淡淡的中药香。我们在这里没有给出年份的香气类型,是因为不同存储条件、不同茶叶拼配的情况都可能影响普洱茶香气的生成,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由于普洱茶的香气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我们目前对这一体系还知之甚少,更缺少大量的化学分析做为依据。还有待普洱茶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才能解决。
5、口感的变化
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口感的变化。因为人们的味觉是有差异的,就如人体是有差异的一样。我们很难将个体的口感评价做为整体的标准。因此也就经常出现对某一款茶品评价不一致的地方。
但是普洱茶口感有几个显著的特征,是能够让我们体验到普洱茶的发酵促使口感的变化。换句话说,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口感的差异是很大的。
这种变化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发酵时间较短的普洱茶都惑多惑少地存留一种苦涩味。但是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这种苦涩味慢慢消失,逐渐向柔顺与滑感转化。发酵时间在七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则没有一丝苦涩感,倒是滑感极强,并有一种轻度稠感,或者称为厚重感。实际上这种滑感,或者说是厚重感是普洱茶发酵后,果胶类物质大幅提高所致。二是发酵时间较短的普洱茶普遍杂气较重,初次品尝普洱茶的人很难接受。这是普洱茶发酵的最初,大量“硬物质”还没有被降解与转化所致。就如新制作出的白酒,其酒体中含有大量的杂醇没有被分解一样,其酒液呈辛辣味,需要陈化若干年才能使酒体具备香气突出、幽雅细腻、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中国最著名的茅台酒就是将新蒸馏出的酒液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40年、30年、20年、10年、8年、5年的陈年酒体混合勾兑,最后完成的。普洱茶的陈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将茶中的杂气逐渐“去除”。它实际上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只是不象白酒,最终还需勾兑的过程。因为普洱茶所有的发酵都保留在固态发酵的层面。因此,普洱茶的发酵会使最初的杂气向某一特定的茶气转化。这种最终的茶气普遍带有“中药香韵”,其反应在口感上,或人参、或当归、或枣香等。
当然,普洱茶的发酵,改变的不仅仅只局限感官审评这几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含物质的改变与提升,围绕这方面的内容本人在《普洱茶四大价值》中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四、我们真的是受益者?
在我们用了很多文字详细探讨普洱茶发酵机理之后,也许有一个疑问还没有解答,即普洱茶的这种发酵,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什么?毕竟它的发酵如此复杂,发酵的过程又如此漫长,我们有必要下如此之大的功夫?
顺着这个疑问,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追问:发酵食品(包括普洱茶),真得有这么“神”吗?以前普洱茶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包括普洱茶的产地——云南,很多人根本就不喝普洱茶?为什么现在竞如此之“热”?是商业炒作的结果?还是普洱茶本身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或许,我们的疑问还有很多。
客观地说,普洱茶处在饥荒的年代,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具有“明星般”的地位。因为在人们食不果腹的年代,老百姓肚里最缺的是“油水”。人们不可能去享受“解油腻”和快速消食的产品。因此,在古代,普洱茶是专门为达官贵人及皇宫提供的,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换句话说,处在饥饿的年代,一般百姓也无需享用普洱茶。
但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巨变。当今的社会已处在“营养过剩”时代。“减肥”、“通风”等名词的大量出现,就证明了这点。
富俗起来的人们很难对美酒佳肴产生抵御,而这些美酒佳肴绝大部分是高脂肪、高热量、高营养组成。现代社会很多人存在的“亚健康”现象,不是由饥饿引起的,相反是营养过剩,人体消化负担过重,机体排泄不畅引起的。当然也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压力过重和节奏太快等原因。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另一种思路:既不拒绝美食,又能通过另一种饮食方法,将“营养过剩”的负担“卸掉”,以此确保人体营养的均衡。
发酵食品的好处:
(1)对大脑:甜面酱、豆瓣酱、酱油及甜米酒等食品当中富含缩氨酸等成分,它可以防止记忆力减退。
(2)对血管:发酵的大豆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液中的血栓等物,起到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之效力。另外,醋的主要成分是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它们亦能达到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之效果。
(3)对心脏:豆类及酸牛奶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和血中胆固醇数值的“上扬”,防止动脉发生硬化,减少心脏发生心肌梗死的现象,以保护机体的血液循环。
(4)对免疫:酸牛奶、奶酪及黄酒含有乳酸菌等成分,它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它可识别破损细胞及癌细胞,并将它们杀死、清除掉)和淋巴细胞的机能及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5)对肠:利用乳酸菌来发酵的食品,其任何一种东西均有调整肠腔内菌群的平衡,增加肠蠕动,使大便保持通畅,预防大肠癌等的发生。
(6)对骨骼:豆类物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合成,而它又是让钙离子吸附于骨表面的必需成分,这样可使骨骼强壮,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普洱茶的好处:
(1)解油腻、消食快。普洱茶有众多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
(2)解酒护肝。普洱茶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泛酸,以促进酒精代谢的正常进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并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辅以牛磺酸能修复损伤的肝脏细胞、脑细胞和胃粘膜和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酒的过程也是护肝的过程。
(3)养胃的功能。普洱茶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它内含的果胶物质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
(4)降血脂、降血压。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很多发酵类的产品,包括普洱茶,都有他汀类物质出现,如络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这些都属于降血脂的药用成分。普洱茶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能。即通过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普洱茶的咖啡碱与茶碱的利尿作用,对缓解高血压及高血脂有潜在的功能。
针对上述四项好处,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普洱茶之所以能够担当如此重要的“大任”,其中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始终围绕普洱茶追问的一个“新问题”。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其实,在探讨普洱茶这四项功能时,我们有一个遗漏,它也是普洱茶最大的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普洱茶内含丰富的“酶”。
酶是什么?
酶是一种有机的胶状物质,是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绝大多数是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所有生命体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它不仅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消化食物,修复组织等生命活动的一种必需物质,而且也参与所有的生命活动。如思考问题,运动,睡眠,呼吸,愤怒,哭泣或者分泌荷尔蒙等都是以酶为中心的活动结果。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如果没有酶,我们人体的新陈代谢将无法进行,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五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都将变的对机体毫无用处,生命现象将会停止。因此,酶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很多人将它称为“活着的物质”,“掌握所有生命活动的物质”。
我们人体——包括哺乳动物的细胞就含有几千种酶。我们平时享用的食物必须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肠壁,被组织吸收和利用。在胃里有胃蛋白酶,在肠里有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
普洱茶的原料——大叶种茶就含有多种酶系。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所依赖的微生物也是生产酶的“生力军”。普洱茶最大的功绩就是它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这就为我们存储了丰富的酶。因为酶有一个特性,就是忌讳高温。绝大多数的酶超过六十度就失去活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反对制作普洱茶要杜绝“烘青”工艺,提倡传统的“晒青”工艺的原因。
酶促发酵是普洱茶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发酵形式,也是普洱茶发酵的精髓。
让我们以普洱茶解油腻、消食快的特点为例,看“酶”的作用。
凡是品饮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消食的速度极快。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普洱茶消食、解牛腻的原因,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刺激人的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快速消食这一效果。但真正的原因不是这点。
科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几个肉片装在金属丝笼内,给老鹰吞下,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小笼,肉片不见了。于是动摇了在此之前的胃肠蠕动消化的说法。认识到胃液中有某些可以消化肉类的物质存在。其中就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这个实验也间接否定了普洱茶内含咖啡碱刺激胃肠蠕动助消化之说。
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其固有的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在其它酶系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有糖化酶,还有其它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因此,普洱茶具有解油腻与消食快的特点,是普洱茶传递给消费者第一特征。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陈述。
五、参与普洱茶的发酵——您也可以创造奇迹!
普洱茶与很多发酵食品不同,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每个人都可以遵照自身对普洱茶的理解,在遵循普洱茶发酵机理的前提下,探寻你认为的极品普洱茶的发酵途径。在这方面,普洱茶具备诸多条件供你选择。
1、原料的选择与拼配
云南普洱茶原料——大叶种茶树分布极多。而且自古就形成“一山一茶、一茶一味”的特点。这为我们制作普洱茶提供丰富的原料选择空间。
你可以尝试两种方法:
(1)特定茶山的“纯料”制作。如景迈山、班章寨、布郎山等。不参与别的茶山与茶区的原料。同时将春、夏、秋不同季节采摘的鲜叶严格区分,不混配。制作出一款特定茶山“纯正”普洱茶。这种茶最能体现“一山一茶、一茶一味”的特点,属于最严格的传统制法。虽然这种方法自古就是传统制茶的主流,但在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多。
(2)不同茶山与茶区原料的拼配。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与创意的空间。你可以将两个茶山、六大茶山、十八个茶山,甚至五十六个茶区的原料,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口感与香气的茶品。它打破了“一山一茶、一茶一味”的拘谨,可以释放另一种“野性”,使普洱茶真正形成百花齐放。这种创意空间巨大,其拼配的组合可以呈几何状延伸。每一个爱好普洱茶的人都可一试身手,说不定未来的好茶的一部分就出之其间。
2、参与发酵——探寻出你自己的“后发酵”模式
普洱茶的发酵分两大部分:先是有氧发酵,后是厌氧发酵(后发酵)。在这方面,后发酵应当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它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从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影响,普洱茶陈化的速度与品质是不同的。这也就为我们参与普洱茶的发酵提供了一个实验的空间。
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经验或一个公式供我们借鉴。更没有一个现成陈化(后发酵)模型供大家分享。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只能是自我探寻,摸索出一条符合你当地条件的发酵模式。
但有几个发酵的常识可供你思考:
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只要谈到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微生物的繁殖是需要避光,有时还需要缺氧状态。这就需要陈化普洱茶时,其仓储的条件尽量避免有直射的自然光线,且环境处在密闭状态下为好。
对陈化温度的考虑: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最佳的繁殖温度为30℃——40℃,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为40℃——50℃,酶促发酵的最佳温度是50℃——60℃。我们给出这三种温度区间,实际上是告诉你,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这三类物质。如何使这三类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转化——或依赖自然条件、或人工辅助?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是你探寻的重点。只要实现这三大类物质的递次转换,普洱茶的发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由“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对陈化湿度的考虑:普洱茶的陈化一直有“干仓”与“湿仓”的争论。其实,任何一种绝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纯“干仓”会使微生物因“缺水”而失去“活性”,因为只要是生命,就离不开水。而纯“湿仓”又因水量过大,潮气过重产生腐败菌,造成普洱茶的霉变。其实,采用“干、湿”相互转换可能是最佳的选择。这种“一湿一干”的交替轮转,可使普洱茶快速分层,有利于普洱茶的深层发酵。当一饼(砖、沱、团)由最初的紧压状态开始出现蓬松时,即由薄变厚时,你的发酵有可能就大功告成了。当然,最终的品质鉴别还需要开汤品饮才能知晓。
围绕普洱茶制作与发酵的思考,也可参阅笔者《普洱茶应规避的“绿茶思维”》一文,或许能给您带来一点启示。
扩展阅读——发酵食品 人类健康之盾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经过统计确认,世界上最长寿的两个地区是意大利的撒丁岛与日本的冲绳岛。究其原因呢,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环境和谐,食物健康等等,只要用心探索,谁都能悟出健康长寿之大道。此道甚宽甚广,细说颇为不便,本文且谈一点——发酵食品。
什么是发酵食品呢?发酵食品就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的一类食品。
说到健康长寿,又谈到发酵食物,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居全球之冠,原因众多,但饮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日本人的日常食品中,既有生鱼片,寿司 之类的新鲜美味,还有味噌汤、泡菜、纳豆等发酵食物。日本的保健专家认为,发酵食品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对日本人的长寿功不可没。那么与普通食品相比,发酵食品到底有些什么优势呢?
发酵食品最卓越的一个长处就是其拥有可与药物相媲美的保健防病功效。我们可以数出发酵食品的至少五点特质,使其堪称人类健康之盾。
特质一: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可分泌出植物酶,此物能分解植酸,活化矿质元素,提高钙、铁、锌、铬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
特质二:发酵食品中的有益菌可改善人体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
特质三:微生物具有合成B族维生素的能力,经常食用发酵食物可补充维生素。
特质四:有益菌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进而提高发酵食物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同时有益菌也可在发酵过程中提高食物里的蛋白质含量。
特质五:发酵食品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有一定防癌效果。
说了发酵食品的五点特质,下面再推荐5种备有特色的发酵食品。
红酒
据法国科学家说葡萄酒是目前世界上最健康最卫生的食品。葡萄酒能被法国人如此夸奖是有其原因的,法国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一个美食之乡,其国人动物性脂肪摄入量很大,大量摄入动物性脂肪就容易导致体内胆固醇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缺氧性心脏疾病,但法国人的心脏病死亡率却很低。暴饮暴食的法国人却要比美国人长寿,这种现象被称为“法国矛盾”,科学家在对“法国矛盾”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发现了法国人喜爱饮用的红酒对人类健康的诸多好处。
红酒,就是葡萄酒的通称,世界上的长寿之地在日本之外还有一处意大利的撒丁岛,那么撒丁岛有什么与今天说的健康与发酵食品最为相关呢?答案就是红酒。撒丁岛的居民每天饮用3杯红酒,这对其居民的长寿是有着明显的帮助的。
我们知道红酒的原料是葡萄,但红酒却比葡萄更具保健价值,其原因说来也简单——“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我们吃葡萄往往是去皮去籽,这就使得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的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多酚,白藜芦醇,维生素E等被直接抛弃,这是何等的浪费,可是酿酒却不需要去皮去籽,通过发酵,这些葡萄皮、籽中的好东西就部保留在红酒里面了。
第一,预防心脑血管病
葡萄酒含有的多酚具有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低密度脂蛋白因活性氧等被氧化而成为变性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硬化的最初造成者。因此,如果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就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饮用红酒还能使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就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所以能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而这就是造成“法国矛盾”的一大原因。
第二,抗氧化,延缓衰老
任何有机体都需要面对“氧化”,就像金属在大自然中一样。人体的氧化跟人体的衰老直接相关,但导致人体氧化的罪魁祸首不是氧气,而是氧自由基,一种人体代谢产物。因为细胞经呼吸获取氧,其中98%与细胞器内的葡萄糖和脂肪相结合,转化为能量,满足细胞活动的需要,另外2%的氧则转化成氧自由基。由于这种物质非常活跃。几乎可以与各种物质发生作用,引起一系列对细胞具有破坏性的连锁反应。它损伤DNA,蛋白质和脂质等重要分子进而影响细胞膜转运过程,使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受损,促进机体老化。而红酒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如酚化物、鞣酸、黄酮类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E,还有微量元素硒、锌、锰等,都能消除或对抗氧自由基所以饮用红酒具有抗老防病的作用。
第三,神奇的白藜芦醇
在葡萄皮中含有一种叫白藜芦醇的物质,它可以防止正常细胞癌变,抑制癌细胞扩散,使癌细胞失活,此外,白藜芦醇还能够延长细胞寿命,是一种长寿因子。而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因此红葡萄酒是预防癌症的佳品。
第四,能恢复青春的维生素E
细酉中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荷尔蒙分泌的功能,因此被认为是恢复青春的维生素。因此,细酉自古以来就被作为美容养颜的佳品为人们所推崇。
此外,红酒还有能帮助减肥瘦身,预防感冒,预防老年痴呆症等多种奇效。为了让不喝酒的人也能享受到红酒的好处,数年前在意大利开发制作出了红酒胶囊。可见红酒绝不只是饮料那么简单,其保健功效将更长久地造福人类。
纳豆
什么是纳豆?纳豆是日本的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从外观上看,纳豆呈颗粒状,表面带有薄薄的白霜,色泽灰黄、口感酥软,用筷子挑起时有很多长长的拉丝样黏液物质。传说是鉴真和尚将云南的豆豉传到日本后,逐渐地发展变化形成的。
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纳豆的发酵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跟葡萄酒可以依靠自然发酵不同,大豆要发酵制成纳豆就必须要人为接种特殊的有益菌——纳豆菌。
大豆含有高达40%的蛋白质,可以说是最佳的植物蛋白来源和最好的动物蛋白替代品和互补品。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大豆蛋白不太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使得其食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然而当大豆被发酵加工成纳豆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大豆蛋白被微生物分解改造过,使得大豆蛋白的消化率从原来的5。%猛增到90%以上,纳豆也成为了极易消化的植物性高蛋白食品。而且发酵的作用不仅如此,纳豆的蛋白质、糖类、纤维素、维生素B、钙铁离子的含量都要高于煮熟的大豆。
单从营养上说,纳豆已经算是非常卓越的食品了,但是纳豆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药理功能。
第一,溶血栓
自古以来,日本民间就是用纳豆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1986年,日本科学家须见洋行从200多种食物中发现了只有纳豆可以溶解血栓的事实,并且证明纳豆合有种具有纤溶活性的酶,定名为纳豆激酶。纳豆激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它不仅有显著的溶栓作用,还对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纳豆激酶来源广泛、价廉易得,而且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在纳豆激酶的药品已经走入了医药市场。
第二,维持肠道内健康
1克纳豆中含有100万至10亿个活纳豆菌!
纳豆菌是对人体无害的安全菌株,经食用后在肠道中生长,能在肠道中生存几周,分泌各种酶和维生素,促进小肠黏膜细胞的增殖。另外,纳豆菌可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生长,而且对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常吃纳豆对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我们知道纳豆中有很多黏性物质,这些物质会覆盖在胄肠粘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饮酒时可缓解酒醉。
第三,防治骨质疏松
维生素K2可生成骨蛋白质,骨质蛋白可与钙共同生成骨质,增加骨的密度。而纳豆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发现的能产生维生素K2的益生菌,在纳豆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维生素k2,每天食用10克纳豆就可以提供人体足够的维生素K。所以说,纳豆对防治骨质疏松非常有帮助。
第四,更好的抗癌
大豆中本来就含有多种抗癌物质,如酚类、黄酮类、膳食纤维等。而纳豆除了合有多种抗癌成分外,纳豆菌本身也可有效地破坏或杀死癌细胞,并可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干扰素产生,起到抑制癌症的功效。
自古以来食疗就存在,发酵食品往往就在其中唱主角,纳豆必将在当今推崇的养生保健型膳食模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泡菜
想必什么是泡菜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了,可能每天我们吃饭时都会对其有所接触。其实泡菜只要制作得当的话也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发酵食品。美国的《健康》杂志曾经将其评为世界上最健康的5种食物之一。
泡菜是能直接食用的一种蔬菜加工食品。选用组织紧密、质地嫩脆、肉质肥厚而不易软化的蔬菜置于厌氧环境,加或不加其他辅料,用低浓度食盐水或少量食盐泡制,通过乳酸发酵作用而制成。发酵适宜的泡菜清脆可口,颜色可人,具有强烈乳酸气味和蔬菜清香,适合佐餐,同时发酵蔬菜中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益健康。
其实蔬菜的氨基酸比例往往很不协调,通常泡菜发酵前的必须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量的55%左右,而其中苏氨酸就占到45%,其必须氨基酸比例并不平衡。但是通过发酵后,氨基酸的种类与比例就都会变得平衡,成为一种适宜于人体需要的模式。
此外通过发酵使泡菜富含乳酸、香气物质和维生素C,使得泡菜咸酸适度,爽口而清香宜人,不仅能增进食欲,而且能帮助消化,具有一定的医疗功效。泡菜中丰富的活性乳酸菌对人体的健康有益,它可抑制肠道中腐败菌的生长,减弱腐败菌在肠道的产毒作用,并有帮助消化、防止便秘、防止细胞老化、降低胆固醇、抗肿瘤以及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保健和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泡菜在食用前应鉴别泡菜成品的质量,合格的泡菜成品应清洁卫生,且有新鲜蔬菜原有的色泽,尚能保持原料原有的特殊风味。凡是色泽变暗、组织软化、缺乏香气、过咸过酸过苦的泡菜,都是不合格的。家庭食用自制泡菜应该注意发酵时间,一般4周后才可适合食用。
另外,泡菜含盐较多,不宜食用过量,高血压与心脏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酸奶
早在1908年,前苏联科学家梅奇尼克夫就在他的科研论著《延长生命》中集中讨论了酸奶的营养和保健作用,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这么一句话:酸奶中合有一种生长活性因子,能抗病、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到了今天,酸奶的这些保健作用已被医学研究所证实。
实际上,之所以有这些保健作用,主要是乳酸菌的功劳。正是乳酸菌主导了酸奶的发酵。乳酸菌将鲜奶中的乳糖部分分解为更易消化的半乳糖,同时产生乳糖酶,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乳糖,使得本来喝鲜奶会腹痛腹泻的“乳糖不耐症”人群也能够喝酸奶。
乳酸菌发酵时不断产生的乳酸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变成微细的凝乳粒,从而使蛋白质与蛋白酶的接触面积变大,有利于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肽;此外乳酸菌本身能分泌少量的蛋白酶,将部分乳蛋白分解成易消化的肽和氨基酸,部分喝鲜奶过敏的人喝酸奶则不会过敏。
牛奶中钙含量很丰富,是补充钙最好的食物。经乳酸菌发酵以后的酸奶,由于酸度的增加使结合钙形成游离钙,使其血游离钙浓度增加,更有利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另外鲜奶经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以及酸奶中蛋白质的消化率的提高都能显著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这对防治婴幼儿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都有很好的作用。
除了营养价值外,酸奶最大的药用价值应该是整肠作用。人体自出生肠道内就存在着许多细菌,这些细菌就构成了人体的肠道菌群,经常喝酸奶的话就能够维持有益菌群占优势的平衡状态。从营养吸收源头上保证了人体的健康,消化系统健康了,身体自然倍棒!而这又是乳酸菌发酵的功劳。
乳酪
某作家说西餐,乳酪才是灵魂,汉堡薯条那是哄小孩子的,去吃西餐一定要吃乳酪,乳酪才最好吃。在此不讨论这个个人口味的问题,但是单说营养和保健功效,乳酪绝对是西餐中的翘楚。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国际上通用的乳酪定义:乳酪是以牛乳、奶油、部分脱脂乳、酪乳或这些产品的混合物为原料,经凝乳并分离乳清而制得的新鲜或发酵成熟的乳制品。
而其中发酵成熟的乳酪就要比新鲜的乳酪耍更具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虽然说乳酪是西方的食物,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医书《千金·食治》中就有其功效的记载,书中称“酪补肺脏,利大肠”。这也与今天的科学研究相符合。
乳酪在发酵成熟的过程中,牛奶中原有的蛋白质被分解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其他小分子物质,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其中40%为不饱和脂肪酸,后者不仅是构成细胞的成分,还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具有预防心血管病、高血压、高血糖等功效。
通过发酵,乳酪中含有B族维生素,能增进抗病能力,保护眼睛健康,并可养颜护肤。用于乳酪发酵的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维持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和稳定,增进消化功能,防止腹泻和便秘。
普洱茶的发酵改变了什么?
首先应 当确定的是,普洱茶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它与我们现今的发酵工程还有很大的差距。它的制作主流一直沿袭传统的制茶方法与发酵模式。这方面的技术创新,除 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一种“渥堆”——即快速人工发酵方法外,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而这种“渥堆”方法的出现,也只限于普洱茶熟茶的制作范畴。普洱茶传 统制茶的主流——现今称之的“生茶”,即自然发酵的普洱茶仍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因此,就这方面而言:普洱茶从发酵形式上划分,属于固态发酵;普洱茶从 发酵工艺流程上划分,属于连续发酵;普洱茶从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划分,可分为:先是有氧发酵,后是厌氧发酵。
1、固态发酵——普洱茶独特的发酵方式
普洱茶的固态发酵是“静悄悄的、渐进式的一场变革”,而非发酵底物的“一场革命”。
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的产品很多。如我们现在熟知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等。但这些发酵食品基本都破坏了发酵底物,它们更多的注重固态发酵后的衍生物——即蒸馏酒液。因此,这种发酵方法对发酵底物改变很大,几乎是“摧毁”性的,可谓“一场革命”。
但普洱茶却不同。虽然它也属于固态发酵,可它却一直与发酵底物“荣辱与共”。极少对发酵底物外形进行破坏。这就使普洱茶的固态发酵与其它很多发酵食品的 固态发酵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酒类产品的固态发酵最终脱离了发酵底物的“原形”,对发酵底物的“结局”可以忽略不记。但普洱茶则始终与发酵底物相互依存, 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保留普洱茶原始架构下进行。因此,当我们细心观察一个陈年的普洱茶饼时,除了感觉到茶叶颜色的变化,几乎看不到茶叶条索,包括内涵 物质的变化。换句话说,普洱茶的固态发酵是“静悄悄的、渐进式的一场变革”,而非发酵底物的“一场革命”。如果不是冲泡品尝,仅从外观体验,很难发现发酵 对其产生的作用。
因此,普洱茶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态发酵,是历史上延续下来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独特发酵方法。
那么,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固态发酵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具备原生态最基本的要素。保留物质的原始状态,让人们对它最初的形态有直观的感受,体验它的原始风貌,这在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中极少见到;其次,能够保留原始形态也证明其发酵的过程(包括加工的过程)必定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如果是高温高湿,必然对普洱茶的茶叶外观产生极大的破坏。普洱茶的 发酵使其产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有一个前提,既外观形态变化不大,真正改变的是它的内在品质。当然,这里附带说明一点,普洱茶近几年的加工也存在一些弊 端,一部分企业为了加大产量,竟舍弃晒青的方法,改用更便捷的烘青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没对普洱茶的外观产生破坏作用,但却因加工温度过高,使微生物 与酶“失活”,造成普洱茶发酵“受阻”。因为普洱茶是依靠发酵才能达到“上乘”的佳品。失去了微生物和酶,发酵便成了“空中楼阁”。我们之所以称普洱茶是 最典型的固态发酵的杰作,其关键点在于发酵决定了普洱茶是“变的艺术”。而烘青终止了普洱茶的发酵,使其“不变”或走向“霉变”,则失掉普洱茶的精髓;
再次,普洱茶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不同的选叶标准、不同的加工方法,再加上云南众多的茶区原有的“一山一茶、一茶一味”特点。让我们体验到普洱茶背后的 文化属性。如果不是普洱茶特有的固态发酵方法,我们很难领略到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对普洱茶独特制法。因此,我们经常说,普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 化,一种生活态度。
2、连续发酵——普洱茶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
普洱茶的连续发酵也创造了两种奇迹:一是造就了“越陈越香”的品质;二是连续发酵的时间可延续一百年以上。
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制作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爷爷制茶,孙子卖茶。这个习俗实际上告诉我们,普洱茶的陈化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这个陈化过程就是连续发酵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个连续发酵,普洱茶才有“越陈越香”的美誉。
我们习惯上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转变”。一饼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其苦涩味较重,但是存放至一定的年份,比如二十年以上,其苦涩味消失, 换来的是一种甘甜、一种沉香或一种令人心清气爽的别样体验。如果能够品尝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其品尝后的感受更是难于用语言表述。这都 是普洱茶的连续发酵——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所至。
普洱茶的连续发酵也创造了两种奇迹:一是造就了“越陈越香”的品质;二是连续发酵的时间可延续一百年以上。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另保留完好无缺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和普洱茶膏上就可证明这点。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魅力,造就了普洱茶有一个特殊的发烧友阶层。这个阶层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都储存一定量的普洱茶。而且,这种存储不是简单意义地将收购 来的普洱茶堆在仓库“一丢了事”。而是细心观察不同仓储条件、不同的温湿度对普洱茶后续的发酵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实际上,由发烧友而形成的“存茶大军”也 参与了普洱茶连续发酵的过程。这在发酵食品中,与酒类(白酒和红酒)发烧友一起,形成特有的“绝代双雄”。就这个层面上而言,我们也可将普洱茶视为发酵食 品中另一个巅峰。
3、有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转化——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普洱茶是延续千年制作工艺的茶品。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的科技工作者发明了“渥堆发酵”这一快速发酵方法。但传统的制茶方法(即现代人称之的“生茶”)仍是普洱茶制作的主流。而且,普洱茶的极品基本都来自于这部分产品。
传统的制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即晒青阶段。它包括①茶叶採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在这个 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在这一阶段,普洱茶的“揉捻”显得尤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 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同时,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低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 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即 有氧发酵。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型,即团、饼、沱、砖等。这样做目的,不仅便于后续的持续发酵,也是连接发酵的延续。普洱茶界习惯上称谓的“后发酵”就是指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后的长期陈化过程。
紧压成型后普洱茶的发酵与前面有氧发酵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有氧发酵主要针对的是散形茶。紧压成型后的普洱茶的发酵则进入到厌氧发酵阶段。因为茶叶在紧压成型后,除了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是缺氧状态,这恰恰有利于厌氧发酵的发生;因此,普洱茶的“后发酵”基本借助的都是紧压成型的方式。
其次,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因此,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陈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团、饼、沱等紧压成型模式出现,极少见到散形茶。因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发酵的过程,缺少厌氧发酵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续的演变呈碳化的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