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百科 > 普洱茶新闻 >

与勐库“津乔”普洱茶相约

2015-10-31 16:39
一、接地气 做有梦的茶企

四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终是踏进津乔酒店的门。为我洗尘的不是双江小黑江酒的烈,而是津乔会所“叁伍柒”饼汤的温润,一杯在握,陡然间便遁入勐库大叶种茶的甘美梦境。一会儿,走进来一位中年男人,服务员介绍,这位就是津乔公司杨国成先生。热情的一握,我竟然还停顿在对他种种猜测上。这个出生于双江自治县勐勐镇铁厂村人的男人,事业有成,身上不免挂着那委员这会长的牌子,但他一直以爱茶人自居,非常低调。

上世纪纪八十年代末,杨国成毅然离开讲台,先后做过运输建筑等行当,最终是一片勐库的大叶种茶,让他搭上香茗的方舟,几经拼博,现在已是双江津乔公司掌门人。津乔人真正把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放到山坡,茶农成为自己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员。公司不贪大,只求强,在普洱茶行业风风雨雨的这些年里,津乔是个有梦的茶企,而梦坚实的基础就是接地气。不论我在坝糯采访,还是在冰岛村品茗,说到双江的茶企,就有人提起杨国成先生,说他赚到钱了,首先想到的是茶农的利益,决不打一分钱的白条给茶农。当然,也有人说他过于太严格,绝不允许一片残留着农药的茶叶进入工厂。

杨国成涉足茶业的时间不长,但他爱茶,不论是囊中羞涩的年轻时候,还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他对普洱茶有种根深蒂固的痴迷,旱像或虫灾都会牵扯他隐蔽在心的担忧,而个别茶农在茶叶上投放农药的事,更会令他忧心如焚。今年,喧嚣的普洱茶市场,悄悄生几分冷,杨国成说,这很好,虚热是该凉一凉,热捧更需要理性。当然,杨国成有时也感到困惑,勐库茶业怎么走,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普洱茶企如何做,才能摘除暗生的蒺藜?

当我步入津乔茶厂大门,仿佛进入一个公园,参天的董棕在车间外面成排而立,玫瑰沐着春风,好像等谁。办公区有古茶树,新芽浴风而生,一派葱笼。工人们将经过剔检的毛茶放入蒸桶,蒸汽把茶叶蒸软,似乎茶又回到原初,软软的腰肢因了温热的水而有韧性。放入内飞,再置于纱袋底部,然后将变软的茶倒入纱袋揉捻成型。津乔茶厂原先是用机器压制,后来改为纯手工,费工费时,但少了机械加工的刻板。年轻的员工站在石模上用力均匀地踩压,饼茶才现出该有的样子。似乎又回到全手工年代,在这速度与时间都可以兑现金钱的当下,津乔人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把一饼茶当艺术品来出炉。

杨国成始终把重点放在原料质量上,春茶开采后,他每隔几天就会上山,亲自查看茶发的成色,决定当采的地块。有人对他说,这样太辛苦了,你是老板管管大的方面就是了,何必非要到山高路远的茶山?杨国成说,茶叶原料的质量就是最大的事情,如果管不好,就会出大问题。公司拥有以“冰岛”为代表的优质古树茶基地12块、高产优质茶园1200多亩,每一棵茶都有他亲历亲为的印记,为的是对得起绿色有机普洱茶加工生产企业的称号。津乔不在量上做文章,津乔茶厂常常也只有几个人在忙碌。烝桶没有多余的水渍,更不用说锈迹与霉斑;纱袋只有棉香,石模碾压,一种力量均匀地灌注到茶饼的深度,既要让茶叶条索紧,还不能把芽口弄碎。当茶饼被风干,包装纸的叠法这样的小细节也几番几次进入过杨国成的思考中,折几折才美,说法不同,津乔人追求的不是褥繁而是简致。烝多久才合适,全凭工人眼法,芽叶骨肉酥软到什么程度,才不致使茶多酚流失,压多紧才不会让茶饼变形,这都不是小事,而是大课题,一次又一次摆在公司决策者的案上。

一杯津乔在握,我看到勐库的东西半山沐风而生的芽叶在水中涌动,也看到忙碌在茶园里的津乔人的身影。年轻的津乔二当家杨绍巍在想什么呢?论坛是为勐库茶业发展献计的,他希望有高人指点迷津,毕竟他还年轻,与他涉足的普洱茶行业一样,在用品质说话的时代,质量的节骨眼上不允许他稍稍的恍惚。

怎么就突然想起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古茶树了呢?曾几何时,那些野生的大树茶是要掺入台地茶才能混入市场的,如果被工商部门发现,吃罚款事小,定你投机倒把罪大。现在,人们涌向深山,为寻找野生古茶不择手断,世界纷扰,古茶也跟着受害。津乔不跟风,不盲目炒作古树茶,因为古树茶有价,恐怕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化肥农药的污染,如果古树茶也被农残呛得跌跌撞撞,我想信也不会有天价的杯签贴到上面了。津乔的原料没有农药化肥残存,这是公司坚持的一条底线原则,在农残事件频出的茶市,津乔人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前瞻,所出的产品也才有敢拍胸脯的自信。

众多普洱茶消费者慢慢回归理性的时下,津乔拥有了一批实在的茶客,他们看中的不是随意标榜的年份,得奖的次数,广告的狂轰乱炸,而是普洱茶内在品质。津乔就是一家原产地企业,这还不够,津乔人赋予自己普洱茶产品真性,专业与雅致的文化意蕴。一款普洱茶,除了在外形、汤色、滋味、香气之外,还应该有制茶人的人格,只有这样,茶客才能品出津乔人每片茶上面的独具匠心。

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附加着以“津乔”为代表的20多个注册商标。以 “津”为魂,“乔”为本,在勐库,津乔不过是一片小小的茶叶,而它的根衍接地气,它的芽置入梦境。

二、小论坛 发出大声音

无数次参加笔会、论坛,为文学举过头重脚轻的酒杯,最后什么也弄不明白,文学到底已经不是举杯能说得清楚。笔会变成变相的旅游,论坛只听到相互吹捧的声音。勐库茶业论坛,我看到人们为一片茶叶争得面红而赤。纷争,只为澄清茶业生产思路,激辩,方能确定茶企发展蓝图;回顾,有普洱茶潮起潮落的悲歌,反思,其实是对得失的客观总结。勐库茶叶到底怎样发展,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普洱茶市场?不论是正方还是辩方,都基于对勐库茶业发展的关注与呵护。这一点不用怀疑,作为东道主的县人民政府也好,还是来自茶界的专家学者也罢,都是带着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副县长李莉娜开了个头,言简意赅,在勐库茶业发展的远景规划里,已经注意到了茶叶发展中该避开的险境。品质必须提升,这包括茶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还需要茶农种植茶的方式上有所改进;品牌需要建立,品牌建设提了多年,实际走上品牌建设路子的茶企并不多;贯通旅游与茶产业的动脉也很重要,这是增加茶农丰收的另一个渠道。

双江茶业发展,关乎全县13万茶农的生产生活。如果双江茶业走下坡路,茶农的日子也会跟着迭进滑铁卢。论坛听得到异样的声音,这是好事。人们质疑冰岛茶的炒作,除了少数商人,这样的炒作并没有多大意义。但双江县茶办主任杨烔却不同意此看法,他说,冰岛茶不是炒作,而是消费者因为过分喜欢而泛起热捧潮。并非坏事。

谈到勐库茶在市场推广,作为双江普洱茶的领头羊,戎加升说:勐库资源的确有它的优势,就是品种本身。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当时的勐勐土司派人到西双版纳引来茶种,种植于勐库冰岛。说明冰岛是勐库最早种植茶叶的地方。由于勐库大叶种的知名度,过去很多人只知勐库,不知临沧。津乔茶业建厂的历史不算长,但是严格管理,发展很快。如果勐库的每一个茶厂都能跟津乔一样,那我们的产业一定能发展下去。

作为津乔掌门人的杨国成,做茶的历史不长,但他能把握普洱茶市场潮起潮落的方寸,始终稳步推进。他在发言中谈到,2014年普洱茶的销售似乎开始下滑了,面对这道坎,他并不着急。因为之前的市场非常缺乏理性竞争,长期以来因为资源的优势,市场太好做了,就忽略了很多管理上的东西。津乔人追求的就是出品安全放心普洱茶品,因此从收购点把控,不让一片受农残伤害的茶叶进入津乔。每年津乔公司都会将各地的经营商或消费者代表请回公司,让他们感受从茶叶采摘到生产加工出品的全过程。这样,就可以省下那些用在广告上的大笔费用,补贴到茶农头上。

茶叶专家周重林说此行感受颇深,不论是东半山还是西半山,这里茶业生产都有可圈可点之外。比如藤条茶,就是通过一双手而改变了园艺史,这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技术,是云南茶文化对世界茶叶、世界园艺的巨大贡献。云南茶业流通协会副会长、《云南普洱茶》主编吴涯说:“既然是论坛的话,我们可以谈一些我们平常思考的东西。这个论坛不大,但是很务实。通过现在的媒介手段,把我们前期的思考,传播出去,是很好的。这一次论坛我相信会对双江对勐库的茶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十年到勐海最多,见证了勐海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一个堪称繁荣的地方,这就是茶业经济带来的变化。反过来呢,临沧来的最少,来的次数甚至屈指可数。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多来临沧,加大临沧的传播力度”。

藤条茶在论坛上被人频频点击。黄小元说,藤条茶则是一种园艺技术,目前遗留下来的藤条茶,在普洱和临沧都有分布。藤条茶的原理是促进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这种管理方式,延长了茶树的成熟期,防止茶树过早的进入衰亡期。关于藤条茶的好处,戎加升先生接过话题,一棵茶树,风一吹,每一枝都吹到,阳光一晒,每一叶都晒到。茶叶该吃的阳光都吃到了,该享受的雨露都享受到了,所谓的叶面肥厚,乃至冲泡时回味绵长,恐怕都与藤条茶接受充裕的阳光雨露分不开。

在谈到实现勐库茶区更大的提升,津乔公司营销负责人杨绍巍说:必须从根源做好每一个环节,回到茶园,就需要生态种植。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的展现方式,但是它的根基是不变的,是文化。我们的产品一直关注产地源头的概念,我们去年出了一款三生藤条,三生就是天、地、人三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冰岛是一面旗帜,我们也做冰岛,但是我们不只有冰岛。今年市场比较冷静,大家今天聚在这里,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从茶杯到茶园,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链接方式 。

勐库镇现有茶叶面积49000亩,7098户28087茶农在一片茶叶上细讨苦吃,作为领头羊的茶企,就有责任坐下来,既让自己创利,也要想办法让茶农增收。小小的论坛,虽然不会让勐库茶农的增益立竿见影,至少,是做了一点点对勐库茶业发展有用的事情。

三、藤条茶的花样年华

先祖们修剪掉茶树身上恣肆得没章没法的傍生枝杈,留下主枝,让它在阳光下健硕地萌发。先祖们当然不是从留给后人欣赏的角度去让一棵茶树别扭与委屈的,那得经过多少时间的校准,才能让此刻的我,一眼看去,那些挤满藤条茶的山坡绿浪翻滚。

我不是赶赴一场美丽的约会,坝糯的藤条茶,早已在我脑海里浮现它的芳踪。当我到坝糯才知道这已不是原初意义上的茶园,而是一部栽培史,茶树上袒露的藤条,拓展我无限的想象,翻来履去的慵常生活中,那些粗砾的手改变了茶传统的培育方式。几百年来,作为坝糯重要符号之一,藤条茶被赋予了太多内涵,人们对它赞赏有加,更多的关注在于茶的本身。而我想到的却是创造藤条茶的先民,这样的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除了大自然的眷顾,是那些勤劳的双手,扶持着它一寸一寸长高。

坝糯是东半山最大的寨子, 300多户人家,经营着1500多亩藤条茶。因为藤条茶,坝糯名声大,差不多说到藤条茶,就像说到坝糯一样。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交错的藤条给阳光留下够宽的路,给雨露让出足额的空间。什么时候,先祖们给这里的茶树理了型,什么时候,先祖们居然也懂得让阳光均洒在茶叶上的好处?

叶质厚了,芽肥硕起来。这一刻,我看到藤条茶上阳光淋漓,枝柯间雨露充盈,轻风均匀地给每一棵茶树拂去尘灰。山野如幕,春风推搡下,茶叶在枝条上曼妙。这是一百年前的藤条茶,你一定想象得出彼时那些正在拔节的茶树是怎样在茶农手中成如此之形的。当人们惊叹坝糯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的芽头滚圆肥壮,我对先民的聪慧敬畏有加。

此刻,藤条随风摇弋,茶芽浮出的筯脉让阳光啮咬,肥厚的芽叶间有露水漱溯下潜。向上是藤条茶始终坚持的方向,生物学上的顶端优势,早已被坝糯的先民们掌握。坝糯的藤条最终的受主,就是那些渴望绿色的人们,而并非踩着高价的高跷,挺进豪门。

坝糯种茶历史悠久,500年前拉祜族已在坝糯居住、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颗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200年前汉人进入坝糯,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就是冲着坝糯茶而来的,但就是因为坝糯茶,让李家、夏家这些最早迁来坝糯的汉人生活富遮,有钱有势起来。坝糯过去在勐库名声大,一是因为坝糯茶好,二是因为坝糯有钱有势的人多,有钱人家的收益绝大部份来自茶园,来自寻觅着坝糯藤条茶进山的茶马古道。

几百年间,坝糯的茶农们过着“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的生活,藤条茶让他们受尽贫穷的羞辱,那是茶不值钱的大集体年代,背一萝茶换不到一天吃的粮食,再勤劳的双手,也搬不掉生活的贫瘠。好在坝糯人让藤条茶的生命得以延续,最终回报坝糯人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站在一片藤条茶园,那一棵棵高过人头的藤条茶像簇立杯底的芽叶,引领着我回溯从前。

我羡慕藤条茶园里采茶的人们,得益于藤条茶,这个300多户的大村子,二十年前就人有把拖拉机开进村子,十年前差不多都推倒了土墙房住进了新楼,五年前户均一辆摩托,一年前百分之五十的农户盖起了别墅。我更羡慕这里生活的藤条茶,不会被农药呛得喘不过气来,也不会因为农残遭人唾弃……

历史有无限的重复,但藤条茶绝无一枝雷同。茶与自然有种分分秒秒的联系,天地赐与茶以灵气。我看见天马行空的行草,游离在浮云里的闪电,毕加索眼中的线条,那是茶的肉身,以飞的方试凌空,完全背离人们对茶的看法。那些看似凌乱的枝条,恰好可以把阳光打散后分配到每一片茶叶,今日怎样的诠释、注解,我想都无法彻头彻尾地理解先祖们的用心吧,反倒会凸现出今人研究中的牵强来。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学会品茶。我有许多延宕在茶园里的时间,我也乐意把一些休闲的时光交付茶杯,并不仅仅喜欢茶与水相遇的纷攘刹那。茶不嫌贫,再穷的人家,也有煨茶的土罐,殷实富足人家也省不掉事茶的礼节。

信步坝糯古茶园,我是看不到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那些先祖在茶园中忙碌的背影了,但我仍然看到,古茶树上先祖们祈愿的目光。茶叶没有上帝的旨意,但有佛的意思,那片沐香的清茶,一转身就有了深深的禅意。参禅何必进名山大川呢,在坝糯,一片茶就是渡你遇见心佛的舟辑啊!

四、懂过茶 值得去爱

置身懂过茶山,我们一群喜欢茶的人,与懂过茶耗了半日。

懂过大寨是懂过村委会所在地,是勐库西半山最大的村寨,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斜伸出的一条小山脉上,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懂过连接外界的路只有两条3尺宽的古道,2000年可行拖拉机的路才伸进懂过,2007年才有第一辆汽车开进懂过。闭塞的环境,让懂过与外边大市场接轨的速度慢了几拍,也让懂过失去了许多扬名的机会。4 O O多户人家,都在山上种茶,新老茶地各占一半,已达5700多亩。此刻,整个懂过浸润在茶香里,春风有太多的意思将其掳走,却没有遂愿。我们队伍中有人是开小差了,想留在懂过,周重林为代表,说懂过那些出没于古茶林的山路,刚好可以理疗他腿上的暗疾,每天走一小时左右的茶林小道,非常适全用来健身。

懂过,来过。这是一块怎样的茶园,除了我们,不时在古茶园里遇见貌似寻觅的人,他们在古茶园里行走,是希望遇见还是重逢?

清道光年以前,懂过还没有汉人迁入,是一个纯粹的拉祜寨。懂过以寨那片保存得很好的明代大茶树是拉祜族所种,那片大茶树最大的一棵树围已超过160厘米,懂过人尊称为茶王树,每年过节都有祭祀的人前去烧香,祈求茶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茶王树旁边还有七八棵树围已超过120厘米的小茶王树,这片古茶树株距、行距都有规有格,一看便知是人工栽培的茶树。

懂过面对着邦马大雪山,生长着世界上最老的野生茶树群落。懂过的拉祜人最早引来的茶籽只可能来自公弄或邦马大雪山,冰岛的傣族人从西双版纳引来茶籽时,懂过的拉祜人早已在种茶、饮茶。懂过的拉祜族比傣族和汉族早进勐库,懂过以寨的那片大茶树其树龄已远远超过傣族和汉族迁来勐库的年数,以寨的那片大茶林是拉祜族所种。勐库茶叶栽培史是不是该重新修改?

1904年双江(勐勐)改土归流后,勐库茶叶发展加快,懂过的汉人们在1 904年至1940年间种下的茶园不下2000亩,这些茶园目前都保留了下来,让人看出清末民初汉人们在懂过创业发展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1 953年就开始在懂过设点收购懂过的茶叶,双江县有档案记载,1954年懂过收茶2141 3市斤,1955年懂过收茶30000市斤,这个数字已折射出懂过当时已是一个产茶量很大的村寨。

懂过,这个在勐库坝看不见的地方,它往昔的故事被深埋得太久,它真实的风貌看到的人也太少,一切皆因路太艰。我们进村时正赶上公路拓宽,车子在磕磕拌拌中多走了几个小时,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懂过的期望与憧憬。今天懂过展新颜的时间已经到来。收购古树茶的商贩在村子里穿梭,热捧着一棵棵上了年纪的古茶树。在卖古树茶之前,懂过的茶农也不傻,用电话网络与外界勾通,无需自己徒步翻山越岭。茶农们通过多方打听,对自己的老树茶产品有了大致的预期,尽管如此,真正交易的时候,他们还是装作不知情地说出了一个离谱的价格,然后在茶贩的惊呼中节节败退,最后成交价往往跟预期相差无几。这是懂过人的聪明,有些古老,却还凑效。对我们这些不是提着钱来买茶,而是怀着对懂过茶的爱前来蹭喝的人,懂过人又表现出想象不到的热情来。他们会把你带到家中,搁下手里的活,给你泡三五泡茶,谦逊地请你提意见。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一群与茶有关的文化工作者,更是热情有加,仿佛我们之中就有点石成金的高手,能让今年有点低迷的茶市快回过神来。

继云茶厂的晚餐实在太有特色了,老板丘继云知道我等都市快餐养的胃需要什么。琵琶叶炒豆米,轻荡的香撩人回忆。唯一肉食绝然是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不费神的土鸡。有的菜提胃,比如山葫蕉,有的菜降脂,比如刺五加凉伴。晚饭后还有时间,就相约着去古茶园。懂过年轻的女子采茶方式与我故乡一样,边唱边采的,似乎每一芽都是自己嘴里落下的音符,欢快而实真,再痴愚的人都听得出来,小调有比大叶种茶回甘的爱情。

懂过采茶女子当然心有愉悦,不仅因为满山坡的茶园有过她们的爱,还由于用摩托运到茶叶初制所之后,就有大笔的收入,可以拆除低矮的屋檐,添置现代生活的许多大件电器。与这些电器运行方向相反,懂过的茶是要填进都市焦躁的胃口的。懂过上个世纪就已挤入大叶种茶区名录了,这里的茶农除了教育孩子善良为本,还教育孩子对每一棵茶树的尊敬与感恩。别墅长在懂过的深山,完全因为茶,因为茶,轻松地把不堪回首的日子轻轻翻了过去。

五、勐库茶 茶农有话要说

暮春的故乡仍然箫瑟着,而勐库的山上,茶已萌得让茶农不知所措。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茶我们在勐库,与一片叫“津乔”的普洱茶相约,就诞生出勐库茶业小小的论坛。

不论是热捧还是暴炒,许多茶人都感到一些隐忧。这场席卷普洱茶江山的浪潮来了,但很快就已退却,今年的普洱茶价格不说一落千丈,那种降幅的确让一些茶商感到吃惊不小。只有理性的人才能面对此波落价的潮水异常冷静,比如杨国成,他直言道:这样的时机迟早会来,落潮不是坏事,至少可以让茶商们反思,可以让茶农们静下心来,从管理入手,保证质量。天下哪有这样好做的商业,只赚不赔,只赢不输,那样的商道就有险境了。

4月2日下午的勐库茶业论坛,专门请来了一些茶叶种植户代表。杨忠才说,他不太担心自己的茶叶卖不出去,因为他是津乔的茶叶原料供货人,津乔有饭吃,他就不会挨饿。许先和说,她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作为茶农,不乱施农药这个她懂。前一段时间,茶叶价格上涨时,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多施些化肥增收呢?她说自然生长才是最好的,自己都不会吃的农残茶,干吗要生产呢?几年来的经验表明,没有农残的茶叶价格一直都平稳,而农残超标的茶叶最终只会走向绝境。杨国朋接上话,说自己祖祖辈辈都吃茶树用茶树,根本就没有时间考虑施农药的事,清明还不到茶就大发,采都采不完,还施化肥做什么呢?

在茶农与津乔公司中间,就是普洱茶初制经营者了。继云茶厂老板邱继云谈到自己经营茶叶这么多年的感受,就是要对得起茶农。每当看到茶农辛苦采下的茶叶价格没有,他就心痛,自己作为联系茶农最直接的初制厂,有时候也爱莫能助,但他坚信自己的良心,就是有钱大家赚,绝不昧着良心经营,做坑害茶农的事。

何明波喜欢喝酒,中午饭时还咕过一阵,但会上他不说醉话,对自己经营茶叶的经验一一道来,象汇报工作,又象是自己经营的心得体会。他总结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营,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要做良心企业,有良心茶农才愿意把最好的茶交给你,有良心,自己的初制产品才有买家。他感谢津乔这么多年的关照,有了津乔,他就不愁卖不到好价,当然,质量这根弦是永远不能松的。

这真的是一个特别的论坛,茶农作为嘉宾,目的就是想听到真实的声音,内心的话。杨忠才说,我是来自勐库西半山的邦骂,我们邦骂是一个只种茶叶的寨子,不种粮食,不种烟草,连牲口也不养。茶叶只有经营好了,自己日子才好得下去,杨忠才的原话就是:“全部都靠这点茶叶啦,卖得好么就好,卖不好么就卖点老米钱。”一个并不发达的村庄,竟然可以依靠完全的经济作物来生存,因为茶叶催生了茶叶经营,茶叶经营催生了茶马古道,勐库的茶农才能够把自己生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同时又带回大量的生活物资。

茶农毫不吝惜地说出一切真相,是因为他们对津乔的信任。在茶叶生产的最底层一环,他们更乐于接受舍得让利于茶农的厂家。成立于2008年的津乔公司,这在普洱茶业界不能不说它尚年轻,但津乔人不急于超过什么,追逐什么,而是以品质打造为基石,既让自身发展,也不会让茶农吃亏。

我的故乡的一杯茶里,寻找云南大叶种的原乡,而勐库有它的远房亲戚。故乡的泡核桃树铺天盖地地履盖到茶园里,而勐库的茶业生产正如火如荼。当我回到故乡,提及坝糯,浮现脑海的仍然是青翠的苍茫。勐库种茶的先民,与茶树显然签过一份神必的契约,否则,几百年后的茶农,为什么能避开茶市的喧哗,把一片茶叶的品质坚守到底。不光光是茶企,普洱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茶人们的坚持与把守啊!

我品着勐库的大叶种茶,那浸骨的香,让我感动。我品到的不是惯常意义上勐库普洱茶的醇厚滑爽,回甘绵长,而是生命在这一刻的遣倦与不安。我记起专题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这样的道白:“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因为一片茶叶,一个论坛里,我听到茶农掏心窝子的话,也知道勐库的茶业发展决不是停在形式上。双江政府在茶叶生产上是下了功夫的,而以津乔为代表的普洱茶企,以质量求生存,正把双江的茶产业带到健康的发展之路上。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 > 普洱茶百科 > 普洱茶新闻 >
电话:13859366756网微信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