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跟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是两种感觉。外媒眼中的普洱茶马古道,写实开阔,历史断面层层剥开,收放自如,环境和人的关系呈现为一种立体的生存之美。从怒江丙中洛出发一直到西藏,中间穿插茶叶产地、茶马古道源头云南普洱的今昔之变,茶马古道四川部分的境况,颇具故事性和吸引力。电视纪录片这种文本形式有更宽裕时间来叙述一件事儿。
从拍摄时间、互相影响的程度来讲,摄制于2003年“非典”期间的《茶马古道·德拉姆》,是2007年开始拍摄的KBS、NHK的《茶马古道》的老师。估计是两家电视台主创看了这个电影,才有心生意趣,决心挖掘这一历史路线。话说田壮壮导演的《茶马古道·德拉姆》也可算半部日本电影,因为投资机构、制作协力的团队,日本友人占了近一半左右,其中也有NHK电视台的份儿。
在茶饮与茶文化的历史版图上,茶叶从中国出发带着儒家文化的基因、佛家茶禅一味的哲学漂洋过海,在日、韩两国扎根,经过“师夷长技”转化浸润,所谓茶道深得汉文化渊源和精髓,所以拍纪录片《茶马古道》是一次追本溯源的朝圣之旅。心怀朴素的景仰,把普洱茶路上的马帮、朝觐者,生活在雪域的藏区人民逐一收入镜头,让观众去判断他们对待自然、生活、命运、信仰的态度。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茶马古道,显然日、韩两国对茶马古道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联合拍摄出来的同一部素材,最后被两家电视台以不同的方式剪辑,奇异地呈现在两国观众面前,写实叙事各有千秋。日本版细腻、精准,删除了一些零碎的地方,解说也不多,使之富于故事性和逻辑性,像一阕俳句;而韩国版则直抒胸臆,像一幅汪洋恣意的行书泼墨,气息凛冽。
两个版本的《茶马古道》都不曾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倒是出过DVD,一些热心网友翻译了中文字幕,可能因为不熟悉普洱茶茶马古道以及云南方言,在中字翻译上面有些问题,比如把“马帮”翻译成商队,把“马锅头”翻译成马国途等,可能会以讹传讹,让不了解普洱茶茶马古道的观众如坠五里云雾。
回过头看田壮壮的《茶马古道·德拉姆》则像是在写诗,一首淡淡的遥远的优美的抒情诗,一转身,云雾遮断归途,没有过多的阐释解说,静穆而沉着,长镜头、固定镜头和沿线的马帮、山民保持距离,沉默无言中踢踏前进的马匹搅动心潮,观众一点点陷入有点枯寂、辽远的情绪里,深得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写意之美。由于是电影,本片对镜头、取景也非常讲究,恰似工笔画的整饬端庄。
诗性和写意,其实是田壮壮一概的作者风格,边疆民族题材也是他的拿手项目,从早期的《盗马贼》、《猎场札撒》就开始了。导演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扎实的功底,其拍摄的“棋圣”生平的《吴清源》,以及翻拍名作的《小城之春》都体现了一贯的美学。想到拍《茶马古道·德拉姆》这个片子,一方面是导演和云南缘分不浅(八十年代初就在云南完成了处女作),自己喜欢喝普洱茶;另一方面是茶马古道氤氲着导演追寻的历史烟尘中的失落和美感。
身为云南人,特别是作为前普洱茶叶媒体记者,对茶马古道的关心,一直是浓密在心的一片绿荫,曾经在普洱的茶马古道遗迹,迎着柔黄的夕阳,在飒飒作响的丛林中想起往日马帮铃声的景象;也在玉溪新平的山谷坡地上,循着还隐约可见的马蹄踏穿的石径,喝山泉听松涛,不愿意离去。还在已经被人遗忘的临沧鲁史古镇徜徉,眼见四围山峰环拱,脚下逐级而下石阶震撼心灵。
一定程度上随着公路网的遍及,城市化进程的推波助澜,茶马古道、马帮、马锅头都已是昨日古董,只有在怒江到西藏这一线还隐隐前进,在雪山与河流纵横之间俯仰生息。所以,真切的普洱茶茶马古道不一定就是像《茶马古道·德拉姆》、《茶马古道》这两部片子所描述一般鲜活,因为,所有的影像都有屏蔽性和修饰性,那么最好的接近茶马古道的方式,就是自己去走一圈。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