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百科 > 普洱茶历史 >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

2018-10-13 13:16

  摘 要: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同时,地名本身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一种信息载体。本文以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为研究对象,对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普洱茶品网 http://www.puercp.com/4/view-1555521.htm
  关键词:普洱地名;傣族地名;命名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H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地名是指代大小地域的一种语言符号,属于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而且也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云南普洱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普洱市辖一区九县,分别包括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除思茅区外,其余九个县都是民族自治县。
  普洱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杂居民族的语言在历史时期对普洱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对普洱一区九县的地名的研究统计中发现,普洱地名除了以汉语命名外,还有用傣语、拉祜语、佤语、哈尼语、彝语等5种主要的民族语命名,这些多样性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不仅呈现出了普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普洱地名特有的民族性。在对普洱地名的研究统计中发现,除汉语外,傣语在普洱地名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对普洱市地名的统计中发现,在普洱市4776个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其中傣语地名命名有3221个,占少数民族语命名的67%,充分体现了傣族文化在普洱历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傣语地名在普洱地名中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地名命名体现民族的居住环境
  (一)以“水”和“田”命名的地名较多
  在傣族的历史上,由于战乱频繁、自然灾害的出现,傣族为找寻更富饶、更肥沃的土地而引发过频繁的迁徙。为了找寻具有丰富水源的土地,傣族的迁徙活动往往都沿着大江大河而进行,这是傣族历史上迁徙的一个重要特征。
  傣族谚语说,“没有一条河流,你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就不能建一个村寨。”当傣族建立一个新的村寨时,傣族选中的最理想的居住地就是背靠群山,前临一片平坦土地或山脚的地方。这样,清水能够从山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村寨附近平坦肥沃的土地对于稻田耕作是相当适宜的,从河里获得灌溉用水也十分便利。“背靠青山、面对平坝”是傣族人建村寨的最佳选择,背靠青山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水资源,面对平坝则易于水稻的耕作。傣族对居住的选择体现在对地名的命名中,便是与“水”与“田”的命名较多。
  1、与“水”有关的命名
  在傣语中,与水有关系的词多用“南(水)”、“蚌(泉)”,“回(箐)”、“糯(水潭)”等。在普洱地名命名统计中,傣语中与“水”有关的地名有383个,占傣语地名的12.9%,如:
  南蚌:南,水;蚌,泉;南蚌,意为泉水,村边箐中有股水流出名。
  南汉,南,水;汉,隔,南汉,意为隔河寨,村子南北两面有河,故名。
  曼蚌,曼,村;蚌,泉水,村边有股泉水,故名。
  回亮,回,箐;亮,红,意为红土箐边的村。
  2、与“田”有关的命名
  在傣语中,大多用“那”来代表“田”。傣语中与“田“有关的地名有215个,占傣语地名的6.7%,如:
  那回,那,田;回,箐。那回,意为箐边有田的村。
  芒那,那,田;芒,村。芒那,意为田边的村。
  那庄,那,田;庄,顶端。那庄,即田头的意思。
  那嫩,那,田;嫩,坡。那嫩,指山坡田。
  (二)体现与“象”的密切关系
  “唐人樊绰所撰《蛮书》卷四《名类》记载:‘茫蛮部落并是开南种也……从永昌城南,先过唐封(今凤庆)。以至凤兰苴(今临沧),以次茫天连,以次茫吐薅……皆其类也。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青衣布夸……妇人披五色娑罗笼,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又说‘开南以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开南即唐南诏设置的开南节度,辖今普洱市,其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茫天连即今孟连,茫吐薅即今孟连县的勐阿。”
  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孔雀象征着吉祥如意,大象象征五谷丰收,尤其是大象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自古就有养象的历史。“古代傣族养象力役或乘象出行、出战的习俗至600年前的史料中仍有记载。明朝三征麓川(今德宏大部地区)时便遭遇了思伦发叛军的‘象战,’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时思伦发悉举其众号三十万,象百余只……以万人驱象三十余只逆战,其酋长跨巨象直前……其酋长、把事、昭纲之属皆乘象,象皆披甲,背负战楼若栏木盾,悬竹筒于两旁,置短槊其中,以备击刺。阵既交,群象冲突而前,我军击之,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思伦发……大败。’云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时反映傣族生活风俗习惯的绘画作品――《乘象图》,说明傣族乘象的习俗至清代仍有保存。”
  在傣族所塑造的大象的形象都具有灵性,是、平安、富裕的象征,是傣族象崇拜的形象化显现。在普洱的地名中,傣族命名的地名中多处可以见到很多与象有关系,在傣语中“象”被称为“掌”,如:
  扛掌,傣语,扛,肋骨;掌,大象。扛掌,意为象肋骨。据传傣族土司由西双版纳骑回大象,死后,将骨、肉分给各部落民族,该村分得肋骨,故名。
  芒掌,芒,村;掌,白象。芒掌,意为有白象的村。
  东那,东,坝子;那,象牙。东那,意为象牙坝。据传:威远土司与版纳土司相聚,骑回一只大象死后分给此村一对象牙而得名。
  东永,东,坝子;永,象鼻,意为象鼻坝。据传,古土司分给此村象鼻故名。
  二、善于在地名中使用修辞手法
  “傣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水田稻作农耕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其文化的重要基础,具有仪式文化的审美特征。因此,在他们生产劳作活动中,都注入了审美的文化特质,也处处表现了傣族的审美文化、审美意识……这些生产劳作活动,不论是劳动的过程、环节,还是劳动中使用的工具,处处都注入了傣族人民的心智和审美活动。”
  在《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一文中谈到,傣族的审美表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猎射到的猎物,进行平分,是一种品德的美;挑担和秧箩既是劳动工具,又可以花秧箩作为定情的信物,甚至还装上美味的食品称为“秧箩饭”,由小卜少送给情郎,作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表现了傣族崇尚劳动,以勤劳为美德的美;傣族人民很注意保护生态,傣族地区的水井是一道亮丽风景线;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由于传统文化的熏染,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傣族整个社会中倡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和谐。
  傣族这些审美观念也运用到地名的命名中,表现为在地名命名中善用形容词,并且大多都是表达美丽的意思。
  (一)使用形容词
  傣语命名的地名与其他民族语命名的地名的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多使用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地名中的使用让地名更加形象化、美丽。如:
  勐梭,勐,地方;梭,美好;勐梭,汉语意为美好的地方。
  上允觉,汉语明亮的村子。
  卡朗,汉语意为平坝、清秀的村子。
  南列,“南”为水,“列”为好,汉语意为好水村。

 

 

  湾见,湾,石堆;见,埂。意为坚埂的石堆村。
  整亨,整,城;亨,兴旺。意为兴旺的小集镇。
  文腰,文,村;腰,长。意为长型的村。
  (二)用较为形象的句式来命名
  回朗,回,箐;朗,洗。以前这里箐两旁刚开垦种庄稼时,作物长势良好,远处看去似洗过一样清洁美好。以此得名。
  芒朗,芒,村;朗,洗。芒朗,意为象水洗过一样清秀之村。
  文联,文,村;联,看。文联,意为易看见的村子。
  芒定,芒,村;定,照。芒定,大阳常照之村。
  三、体现“林”文化
  在傣族的居住环境中,林是最为重要的。“”是傣语音,本意为森林。“林”的意思是神林,指“神居住的地方”。在傣族心目中,林不是一种普通的森林,它代表了神秘仙境,在林里的树木是不能随意砍伐,林里的动物也不能捕杀,并且还要定期对林进行祭拜。林被傣族赋予了神秘色彩。“林”是神居住的地方,这位“神”在傣族心中是指勐神。
  傣族的祖先崇拜分为:家神、寨神、勐种三种。傣族社会流传着悠久的俗谚:“家长死当家神,村人头人死当寨神,召勐死当勐神,”。“勐”是指一个地区、一个片区;一个勐有好几个。勐神一般是指建勐时的祖先或者本部落的死难英雄,以下几类都是傣族崇拜的勐神:有关傣族开辟地方初期异族部落首领的勐神、开辟地方的始祖神、召片领死后被奉为勐神的。傣族先民认为,一个人活着时其身份地位是什么样,死后的灵魂也是什么样。所以,像土司和头人死后,也就会成为“寨神”或是“勐神”,并认为只有像寨神、勐神这样强有力的守护神,人们才有可能祈求到更好的保佑。因此,绝大多数的土司头人和战斗中立大功的英雄以及在生产上有极大贡献的一些历史人物,都用宗教的形式给予歌功颂德,并加予神化而崇拜,祈求其保护。
  这样,傣族对林的崇拜是同祖先崇拜交汇融合在一起,是依托森林,崇拜祖先的文化一种现象,林也作为傣族居住地的文化象征,是将傣族人同其他民族加以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傣族人不会随意将一片森林划定为‘林’,在经历了沿着大江大河迁徙之后,傣族祖先确立了选择村寨居住的基本原则:刀耕水如、滨水而居。这一原则使得大多数傣族村落处于高温、多雨和潮湿的自然环境以及依山傍水的房屋格局,寨心、寨门、林、道路、水井、住房成为构造每个村寨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如何选寨心、林成为关乎傣族建立村寨的首要事务。寨心一般选在寨子的中心,林则选择寨子背后一级水源林。由于林被看作是寨神勐神居住的地方,而每一个村寨都有各自的寨神勐神需要崇拜,其结果就是每一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林。与此类似,每一个勐也都有属于整个勐的林,而且属于村寨的林并没有包含在所属勐的林中”。
  在普洱民族发展史中,由于傣族长时间占统计地位,林文化在普洱地名中较为常见,在普洱傣语命名的地名中,有很多地名都以“”来命名。比如:
  芒,芒,村;,大森林。词意为大森林村。
  拉,拉,差史;,大森林。意为大森林里住着差史之村。
  速,速,口(嘴);,大森林。意为森林中的山口。
  那炳,那,田;,森林;丙,平。意为森林边的平田。
  哨,哨,山口;,森林。意为森林的山口。
  在普洱地名中,“”文化最多地名在景谷,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仅出现一个地名:芒笼。在这里,“笼”与“”皆表示森林。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地名的意义[J].中国测绘,2001,(6):60.
  [2]王文.中国少数民族语与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02,(4):4-6.
  [3]赵寰熹.试论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3-136.
  [4]李晓文.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65.
  [5]戴红亮.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0-64.
  [6]戴红亮.试析傣族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J].修辞学习,2005,(4):32-35.
  [7]李晓文.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5-67.
  [8]张馨月.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J].现代交际,2011,(2):62-63.
  [9]阎莉.傣族“林”文化的生态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8-84.
  [10]阎莉.傣族“林”文化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6):66-72.
  [11]李晓文.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65.
  [12]张馨月.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J].艺术天地,2011,(2):62.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 > 普洱茶百科 > 普洱茶历史 >
电话:13859366756网微信短信咨询